第三十二章 雙極(四)(1 / 2)

天複三年三月,隸屬河東的振武軍發生兵變,吐穀渾人契讓殺節度使石善友,據東受降城而叛。叛亂的吐穀渾人並不多,規模比較小,又地處河東之北,影響並不算大,但對於李克用來說,卻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契讓的叛亂追根究底還是受壓迫太過所造成的,宣武圍困河東經年,河東軍從臣服的各族中搜刮了大量物資支援戰場,造成了包括吐穀渾人在內的河東各族生計艱難,其中尤以振武節度使石善友最為嚴厲,因此導致契讓所部叛亂。

李克用是沙陀人,仗以起家的也是沙陀鐵騎,但沙陀鐵騎不可能獨立支撐李克用震懾河東,河東騎軍中還充斥著大量其他胡族,其中吐穀渾人占了大多數,黨項人也為數不少。李克用是以鐵血手段壓服的吐穀渾人和黨項人,如果任由契讓發展下去,其他吐穀渾部族就會爭相效仿,繼而引動蠢蠢欲動的黨項人也不甘臣服,河東的立鎮根基就會受到根本性的動搖。

因此,河東軍掉過頭來平滅叛亂實屬必然。當然,也正是這一原因,李克用沒有精力在宣武軍大舉回撤的時候趁火打劫。

在強悍的河東鐵騎麵前,小小的吐穀渾一部怎麼抵擋?叛亂的兩千餘族民轉眼間就被李克用盡數屠戮,契讓也舉火自盡而死。

鐵血手腕能夠震懾絕大部分人,但無論在哪裏,都有骨頭比較硬的人,雲州都將王敬暉便是如此。王敬暉同屬吐穀渾人,而且與契讓交情莫逆,他沒有被河東鐵騎嚇倒,反而舉兵對抗,占領了雲州城。

王敬暉比契讓強橫得多,他長年從軍,是河東的實權派將領,麾下部眾戰鬥力自然遠超契讓所部。李克用不敢輕視,派遣大將李嗣昭和李存審前往討伐。

同時,李克用修書李誠中,希望盧龍軍予以配合,封鎖王敬暉東逃之路。

當時盧龍軍的關注重點在大河之東的平盧,沒有過多精力幹涉河東變故,但出於李誠中結盟河東的總戰略,仍然做出了積極回應。軍事參謀總署以幽州軍一部西出易定,封閉飛狐陘,又以幽州軍左右廂的兩個騎兵營組成騎隊,出媯州,沿關牆內外拉開警戒幕。

在盧龍軍的配合下,叛亂的王敬暉沒有能夠逃出生天,為李嗣昭和李存審平定,雲州的吐穀渾人遭受了東受降城的噩運。為了此事,李克用還專門修書一封,趕到棣州向李誠中表示感謝。

李克用平定了北部吐穀渾人的叛亂,卻沒有想到讓西出媯州的盧龍騎隊截獲了幾個關鍵人物。這些人裏包括中尉韓全誨、盧龍監軍使張居翰、印監令張茂安等,其中還有兩個小孩子——端王李禎和唐興公主李褑。

韓全誨等一行人正月間離開鳳翔後可謂吃盡了苦頭,為了躲避鳳翔、宣武亂兵,他們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經隴州、涇州北上,從慶州向東,沿黃河再向北,過延州、綏州,然後從河東靜邊軍入關牆,想要繞行雲州。

可當他們抵達雲州之時,正逢吐穀渾人叛亂,不得已逃出雲州後再次向北出關,一路東躲西藏,乞討度日,一枚金葉子換一盆飯食的事情屢屢發生,其間不知經受了多麼艱難的苦楚。直到五月底,才終於撞見了遊蕩在關外的盧龍騎隊。

帶領盧龍千餘騎兵巡遊關外的正好是王義簿,他認得張茂安,也見過張居翰、韓全誨一麵,知道事關重大,於是秘密回軍,將一行人帶回了幽州,安置在一處隱秘的院落中。

此時坐鎮幽州的是馮道和周坎,他們立刻將院落封鎖起來,不讓消息外泄,同時請求李誠中迅速返回幽州“以定大計”。當然,天子敕封李誠中為燕王的詔書也一並送了過來。

六月二十日,李誠中於博昌西大營晉王爵,接受眾將叩拜,鎮守博昌的平盧軍王師悅、王師克、李嗣業等將領也向李誠中朝賀。

軍營中歡聲如雷,動靜之大,也驚動了宣武軍。

朱友寧派人查探消息,斥候回報,說是博昌西大營升起了“燕”字王旗。朱友寧和劉捍相顧駭然,不敢耽擱,連忙飛馬稟報正在青州的梁王朱全忠。

朱全忠大怒,推到帥案,在帳中咆哮如雷。左右不敢稍近,隻得請觀察判官李振入內安撫。朱全忠瞪著通紅的雙眼道:“崔胤是怎麼做事的?不是說好了將封王詔書壓下來的麼?怎麼卻給漏了出來?”

李振沉思片刻,忽道:“據報,近月之內,崔胤已募南衙軍士萬餘,左右金吾衛初成。朝堂之上已有定計,將於年底再募萬人,立左右監門衛。其速甚達,出乎想象。友倫來書中言道,如此下去,北衙不好掌控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