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兩河輪戰(五)(1 / 2)

盡管李小喜放棄了強攻上東山的打算,但他仍然集中了手頭上的兩百騎兵,不時繞過上東山的宣武軍營寨,在高平與上東山之間的開闊盆地間展開了騷擾作戰。

騷擾作戰並沒有取得太實質性的成果,三天時間,總計斬首不過十級,大多是落單的宣武軍傳令兵,其中騎兵三人。宣武軍常年與河東作戰,早就熟悉了與騎兵的作戰方式,很少有小隊出寨活動,每次出寨,人數都在五百上下。對於五百人左右的步卒隊列,李小喜不敢拿手頭上寶貝疙瘩似的兩百騎兵去嚐試衝鋒,隻能眼睜睜看著宣武軍的補給線繼續通暢的維持下去。

又過了兩天,李小喜被一道軍令召回了石後堡——上黨行營總管趙原平、監軍兼司馬斡麻裏到了。

上黨行營算是盧龍軍外線作戰的第一次嚐試,這與大河之東緇青方麵的出兵不同,緇青方向有背後通暢的棣州做依靠,無論兵力投送和輜重運輸都有著穩固的保障。上黨行營雖然也取得了河東方麵的認可,但畢竟是在人家地盤上作戰,各方麵都需要重新計較。按照軍事參謀總署的想法,這是一次“試點”,用來驗證盧龍軍“遠程投送兵力”的能力。

——好吧,上述想法其實來源於燕王李誠中的口述。

上黨行營兵力不多,統共四個營,一個長槍營、一個刀盾營、一個弓箭營、一個騎兵營,此外,後勤司還配備了三個後勤都隨同作戰,同時,上黨行營轄製幽燕保安軍之幽州旅一千五百人,總計兵力接近四千。

麻雀雖小,但五髒俱全,這樣一支投送兵力可以從方方麵麵驗證盧龍軍的遠程投送能力,一旦經驗積累起來,就可以依照這次作戰為藍本,規劃更大規模的外線作戰計劃。

趙原平和斡麻裏剛剛安頓下來,就立刻召集了各營主官軍議,身為前哨的李小喜自然要前往點卯。一場軍議下來,趙原平心裏已經有數,對李小喜擔憂的強攻上東山問題,並不以為意。

“河東作戰方略,某已得虞侯司知會,河東地形特殊,不比咱們河北,除了騎兵可以在盆地平原間使用外,其餘更多戰事考驗的是拔除或者營造堡寨的能力……”趙原平拍了拍李小喜的肩膀,安慰道:“老李辛苦了,但是不必擔憂。這次前來河東,後勤司專門抽調了三個後勤都,這三個後勤都精於大型器械的安裝和製造,咱們就一個一個堡寨的攻,就不信拿不下來。”

斡麻裏在一邊歎道:“河東山地多過平地,就要做好硬攻堡寨的準備。河東軍吃虧就吃虧在被宣武堵在了山裏,若是他們能夠衝出去,河南地勢平坦,以河東鐵騎的能力,梁王頭發都得熬白了……老李放心,且看咱們怎麼拔除這些堡寨,你沒去過棣州,若是你參加過咱們攻打棣州的戰鬥,就不會如此愁苦了。”

李小喜將信將疑的聽著兩位上峰的話,雖然心中還是老大不信,但既然上峰這麼說了,便姑且聽從安排就是。

因為李小喜之前的準備比較充分,上黨行營不用太過考慮通過長平故道的問題。在長平故道上,幽州旅已經占據了三處據點,由北向南依次是土門嶺、長平村和寺莊。上黨行營經過簡單商議後,重新配置了兵力,重點放在最前沿的寺莊,將主力集中在中間的長平村。

為此,寺莊方向配屬了幽州旅前營和中營一千人,在長平配屬了行營的四個戰兵營和三個後勤都,以河東軍東陽都負責石後堡——土門嶺——長平村一線的通道,最後方的石後堡則轉為糧台,由幽州旅後營駐守。

經過調整,上黨行營實際上已經前置到了長平村。單從這番布置來看,足見趙原平的攻擊欲望有多強!

四月中旬開始,進入河東的盧龍軍上黨行營在休整了五日之後,開始向上東山和高平地區的宣武軍展開前期襲擾戰。襲擾戰以騎兵為主力,配屬少量步卒,主要目標在於摸清丹朱嶺南側宣武控製區的敵軍情況,總結敵軍應變規律,了解敵軍的戰意和士氣。

經過七天的襲擾和查探,上黨行營對當麵宣武軍內情有了初步的了解。駐守高平的是宣武軍侯言所部,兵力主要分布在上東山和高平縣城,其中上東山約有三千人,山坡上的軍寨內有六百人左右,山後山梁下的軍寨內有兩千餘人。上黨行營在沙盤上將前者標注為上東山前寨,後者標注為上東山後寨。

高平城內的宣武軍約在一萬五千至兩萬人之間,上黨行營估計,按照宣武軍戰兵、輔兵的配置,其中應當有五千左右戰兵。根據河東方麵安重誨的反饋,在丹朱嶺東側的桃山,還有一處軍寨,其內駐有宣武軍三千至五千人,這是用來抵擋壺關方向河東軍的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