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決戰上黨(十三)(1 / 2)

作為主動依附的地頭蛇,東陽都李都頭不是第一次參加大軍軍議了,凡是涉及潞州和澤州有關地形和將領的問題,基本上都會傳喚他。

這次被指派隨趙在禮騎兵出擊,將李從珂生擒活捉,李都頭也算立了一功。他此刻剛剛從郗家煙村返回幽燕保安軍的駐營地,就被中軍傳令官迅速帶到平丘大營。

周坎一見李都頭,沒工夫寒暄,劈頭就是一句問話:“石峪裏邊究竟有沒有小道可以繞行至襄垣?”

李都頭見帳內氣氛異常嚴肅,便知道此事或許事關重大,於是重新在心裏默算一遍,然後十分肯定的回答:“沒有!”

“再想想,確實沒有?”李小喜在一旁追問。

“確然沒有!”李都頭回答得很堅定,見帳中諸將似乎都鬆了口氣,於是補了一句:“從石峪出來,確實沒有到襄垣的小道,這一點某敢以腦袋擔保!除非是黎城……”

帳中眾人呼吸立時一緊,李都頭忙笑著道:“諸位將軍別緊張,敵軍從石峪出兵,無論如何是偷襲不了襄垣的,如果非要找一條小道的話,也必然先過黎城,而且這條小道從石峪也走不通……”

周坎立即走到剛剛搭建完一半的沙盤邊,將正忙於製作沙盤的低級參軍們轟開,招呼眾人:“都來這邊。李都頭,你仔細說說,一定要說清楚!”

在諸將的環繞中,李都頭接過一名參軍遞來的小竹棍,拱著身子指著襄垣東部的群山道:“這是仙堂山,這是黃岩山,兩山之間是濁漳河……”

“濁漳河穀?不是說兩岸陡峭,走不通麼?”陳姓虞侯瞪著李都頭問。

李都頭小雞啄米似的點頭:“陳虞侯莫急,某是說過這條河穀走不通,這一點毫無問題。順河穀上溯,這裏,黎北坡,這是卡住濁漳河的一道急彎,從這裏向下遊走不通,上遊卻是可以走的。某說的小道便是從這裏開始,不走濁漳河穀,而是從黎北坡拐向正南方向,有一條山道可以通向黎城,所以如果要偷襲襄垣,必然先過黎城。”

李都頭的話讓幾個高級虞侯們心裏都寬了寬,如果說這裏出現問題,那麼他們幾人也會承擔責任。

周坎盯著黎北坡看了半晌,問:“繼續說,黎北坡這裏向北,是濁漳河上遊?有沒有路可以連接石峪?”

李都頭搖頭道:“沒有!順著濁漳河向上遊走,確實可以通行人馬,但道路非常險峻。周總管請看,向北過黃崖洞小道,至龍泉,然後順鄉水向西,早已繞到北方了,那裏是武鄉,與石峪差得太遠了……”

“武鄉?!”不止周坎發現了問題,李小喜、高行周、趙在禮等人都是同聲驚呼。

一種可能性立刻出現在眾人的腦海中:李嗣源在石峪吸引燕軍注意力,李嗣昭和周德威從武鄉出奇兵,偷襲黎城!

接下來,無論是西進襄垣,甚至更進一步,繼續南下潞州,都會造成燕軍整個防守體係的極大混亂!

周坎的額頭上已經見汗了。

李都頭講到這裏,自己也發現情況有些不對,連忙道:“必須加強黎城的防守!諸位將軍,馬虎不得!”

陳虞侯在一旁怒道:“早說啊!”

李都頭心中大悔,抬手給自己臉上拍了兩記清脆的巴掌。

周坎顧不上斥責李都頭,向左右急問:“這幾日有沒有黎城的軍報?”

陳虞侯親自趕到附帳,沒過多久,抱著一摞軍報文本衝回了大帳,幾個參軍圍上去,快速的一本本翻開,也顧不得拾掇,看完一本扔下一本,又拿起一本。

一名低級軍官怯生生的在大帳之外徘徊,不時探頭向大帳之內張望,卻被劉虞侯看見了,向周坎道:“總管,那是朱押衙,負責黎城、東陽方向軍報的第一道審核。”

按照燕軍的作戰指揮體係,戰場各個方向的軍報和消息會被劃分成片,分別由不同的參謀軍官審看,如果有需要處理的軍情,則送往高一級軍官進行第二道審核;負責第二道審核的參軍負責甄別軍報的重要性,在職權範圍內發往各有司、各部門直接處理;如果軍報很重要,則需要報送如劉虞侯、陳虞侯這樣的高級軍官,由他們來處理,或是直接處置,或是報周刊決定,亦或是在大軍軍議中提出來商議。

劉虞侯所說的這位朱押衙,就是負責黎城和東陽方向軍報第一道審看的參謀軍官,黎城方向每日一發的軍報在他這裏已經存檔了數十份,全部都是報平安的折本,卻不想今日陳虞侯親自過來討要,二話不說全部拿走,神態甚是焦急。這讓朱押衙心中萬分不安,故此跟了過來,卻近不了帳前,隻能遠遠隔著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