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中樞之要(三)(1 / 2)

自晉陽崛起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出身的李氏門閥取得了天下大權,建立了大唐帝國。作為關隴勢力的代表,李氏本身又需要削弱這一勢力對自己的掣肘,這是上位者必須麵對的現實選擇。故此,在大唐初期的八十年中,皇室在東都處理政務的時間達到了四十五年,反而超過了作為國本之地的西京。

得益於此,洛陽的營造就算略微不及長安,卻也差不到哪裏去,尤其是武皇執政之時,洛陽的繁盛甚至隱隱然超過了長安,成為了天下中心。

肅代之後,因為安史係軍事集團的割據,離河北較近的洛陽便逐漸遠離了作為國都的定位,雖然名義上仍然保留,但實際功能不脫一州之效。因此,洛陽才漸漸蕭條起來。不過也正是源於此,近三十年來長安遭受反複破壞的悲劇並沒有在洛陽上演,也使得洛陽的保存情況要良好得多,雖說曾經在安史之亂其間被回鶻人破壞過一次,但破壞程度遠遠低於長安。

梁王近幾年一直打著改朝還代的主意,他的計劃便是定都於洛陽,所以天複元年以來,整個河南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都在向著洛陽集中,將衰敗的洛陽幾乎修葺一新。隻可惜這番舉動最終成了為人嫁衣,梁王種下的桃子沒能自己親手采摘。

天佑三年六月初一,洛陽戒備森嚴,幽州軍統製孟徐興、點檢王義簿、司馬薛繼盛各自就位。幽州軍是前天入城的,入城後驅散了天子征募的所謂禁軍,很快便接掌了整座洛陽。三人各有分工,孟徐興負責外城防務,王義簿負責皇城防務,薛繼盛則負責宮城的掌控。

孟徐興站在定鼎門城樓上,挨個觀望各處要點,見軍士們都布置妥當,於是點了點頭。掌旗兵將一麵滿是灰塵的土黃色五爪金龍唐旗從城樓上降下,升起了一麵同樣的旗幟,但卻更新,周邊以金線縫紉,尤其是中間那個“唐”字,在耀眼的陽光下反射著奪目的金輝。

九通震耳欲聾的大鼓之後,定鼎門外駛來一隊車馬,旌旗招展,彩羅飄飄。百名盛裝武士各執斧鉞戟錘為先導,其後由數十名文武官吏簇擁著六馬車輦緩緩而來。傘蓋下端坐著一位少年,好奇地左顧右盼,卻正是太子李禎。

為太子李禎禦車的是新晉宮苑使張茂安,太子左首邊跟車行進的依次是左樞密使韓全誨、右樞密使張居翰、宣徽使張承業。太子禦輦右側,則是騎馬伴駕的燕王李誠中。

定鼎門外有五十餘名官員正在等候,為首的是剛剛起複獲職的張濬,天子任命他為尚書左仆射,位在首宰,乃百官之先。張濬身後是尚書右仆射裴樞、門下侍郎獨孤損、中書侍郎柳燦。如今朝堂式微,定鼎門外的這些官員,已經是洛陽城內七品以上的所有官身了,如果不是天子臨時將罷黜已久的張文蔚、崔遠、楊涉等十多人招來,迎候儀式會顯得更加寒酸。

張濬率百官上前,跪拜太子乘輿,十歲剛出頭的太子略顯緊張的看向身旁的韓全誨,韓全誨低聲道:“殿下,就按之前的議程來就好,別緊張。”太子又望了望右邊騎馬的李誠中,李誠中向他微笑示意,於是太子鼓起勇氣,開口道:“眾卿免禮!”

張濬等起身,又向李誠中躬身施禮,李誠中下馬,將這些朝官逐一虛攙而起。

車輦再次啟動,穿越定鼎門,沿定鼎大街向北而行,過左右十二坊,徑直來到天津橋。

洛陽橫跨洛水之上,洛水東西流淌,將洛陽城分割為南北二區。過了天津橋,便踏上了北城,麵前好大一片校場,一座巍峨森嚴的皇城出現在眼前。

王義簿率上千甲士林立於禦道兩側,遠遠向李誠中頜首示意,李誠中於是讓張茂安駕車,直入端門。端門之內便是皇城,天街禦道長五百步,官衙排列在天街禦道兩側。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居左,其中尚書六部倒占了大半地方;台院、殿院、察院三院禦史台,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五監,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九寺,諸如這些機構則排列在禦道右側。

相比長安來說,洛陽的官衙明顯要小一些,但現在朝堂上本來就沒有多少官,這些衙門如今很多都空有其名,徒有其表,壓根兒連個履任的官員都沒有。

禦道繼續向前,很快就到了宮城。長樂門、應天門和明德門三座宮門由西向東,並肩排列,現在俱都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