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 89 章(1 / 3)

如果要問外貿有多賺錢, 每個朝代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所有的朝代中一定有那麼一個朝代和其他朝代是完全不同的。

那就是大明。

大明給予的答案隻有兩個字——血虧。

洪武帝一臉深沉地將自己的慘痛經驗傳授給了大孫子,中心思想大概就是:如果不是老子要麵子, 實在沒辦法拒絕,否則早就切斷這些人的朝貢了。

對外貿易事實上是木白的盲區,但木白再怎麼不通經濟也知道對外貿易這東西有多賺錢, 宋朝就是靠著發達的遠洋商業支撐起了自己龐大的軍費開支,將滅國時間往後推了近兩百年。

好好的賺錢生意到了一百年後的大明手上怎麼就變成虧本買賣了?是他們大明的商品因為元朝的幹擾質量下降賣不出去?還是在外頭有了競爭對手?

木白摸摸下巴, 表示自己要先去調查一番,畢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

既然他有這想法,朱元璋自不會阻止, 於是,戶部和鴻臚寺對小皇孫大開綠燈,任由行走於外庭。

等走完一圈後,木白都有些懷疑人生了。

大明,怎麼可以, 這麼浪費資源?!!

中國的地理位置極其優越, 在這個亞洲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 大明靠著漫長的海岸線、溝通海陸的環境以及豐沛的出產, 成為了亞洲的中心……各個方麵都能說是中心的那種。

而自宋時開啟海上絲綢之路之後,“宋國”就成為了所有海外商人的夢想之地。

宋朝時期商貿高度發達,大宋的官員規定每艘船在靠岸後都必須繳納十分之一的貨物作為賦稅,再加上官方專營製度, 可以說大宋朝廷在海貿上賺得盆滿缽滿。

正因為其巨大的盈利, 宋人對於海商態度極其友好, 非但會時不時派遣船隻在海上巡遊搭救遇難的商船, 還出台了一係列保護外國商人利益的製度。

譬如如果出現商船遭遇海難, 而船主又不幸離世的情況,大宋官方非但會派人保護船隻、安置人員以及船上貨物,還會在船主的家人前來認領時候出麵幫忙完成交接,這就讓商船很有安全感。

正因為大宋官方熱情的態度、周全的招待,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充足的利潤,終其一朝,海貿繁盛不衰,大宋的海貿製度甚至還惠及了後來的元朝。

元朝基本照搬了宋朝的海貿製度,也在海貿上獲得了不少利益,尤其是在近洋運輸上。

在京杭大運河貫通之前,元大都的糧食全靠海運,不單單有本國商人和官方機構參與到這部分運輸中,大量的外國商人也會爭先恐後地將糧食運到大都以換取絲綢、瓷器等商品。

而這一切到了明朝卻戛然而止了。

元末明初之時,因為元朝死死摳住了大都的生命線,明帝國接手海貿的速度遠比想象中的要晚。

加上當時有不少和元朝廷緊密聯係的□□商人一直在福建背著洪武帝往北麵送糧,而且元朝的重要貿易港口此前是握在朱元璋的幾個死對頭手上,雖然他們已被洪武帝挑下馬,但是餘威仍在,為了防止地方勢力通元,朱元璋直接廢除了那幾個港口。

明帝國建立之初,特殊情況眾多,在整個曆史長河中都很少有像明朝這樣幾乎全是靠著武將將天下打下來的朝代,也很少見到建國時人才已經凋敝到十個官員八個不認字的時代。

加上洪武帝認定自己是光明正大地從元政府手中奪得正統地位,因此,他格外看重那些曾經臣服於前元的藩屬國,在早期給予了大量的優惠,譬如大明特有的朝貢製度就是其中之一。

木白翻遍史書都找不到哪個朝代是會給前來朝貢的藩屬國大筆賞賜的,其賞賜的豐厚程度遠遠超過了貨物本身。

而且這一切還是建立在對方從踏進國境線那一刻起就由大明承擔餐飲路費的情況下,就差再給人把回去路費一並報銷了。

這是朝貢嗎?這明明是國家花錢求人來走一趟啊!

對上小皇孫震驚的眼神,戶部的官員低頭斂目不敢多言,但無論是從他們準備的材料也好,還是此前的講述也好,其實都說明了他們的態度。

這些人未必希望大明開海貿,但他們都希望大明能夠停下這種花錢找罪受的外交活動。

雖然小皇孫年紀還小,雖然眾人都清楚在這件事上小皇孫能做的十分有限,但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在這位大明未來的第二繼承人身上種下一顆搞外交都是浪費錢的小種子。

這不是大明的官員傲慢,而是對於偌大一個明朝來說,那些朝貢的外交使者帶來的商品真的不太夠看。

尤其是距離大明最近的兩個國家,高麗還算好一點,人參和皮毛還算有點用,對海的日本送的那是什麼玩意,說難聽點在大明找塊地往下挖挖都能比那些玩意好。

這些貢品說白了就是朝廷花高額的價格買下來的,其中大多數洪武帝都看不上眼,而且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講究節約的帝皇,那些貢品除了賞賜給功臣、皇子外,他基本不用,他不用旁人也沒法用,隻能堆在庫房裏發黴。

實在是太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