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第 127 章(1 / 3)

“著湯和巡視沿海諸城, ”朱元璋仿佛沒有感覺到身後驀然生出的蠢蠢欲動的氣息,也並不知道孫子在打什麼歪主意, 思考了片刻後吩咐道:“讓他帶著之前那些在洪澤湖演練的水軍也動一動,到海上走走,下次再有賊倭入境,也可以去海上練練手。”

眾人聞言心中紛紛一動,在以往,因為洪武帝“非官船片甲不得下海”的規定,大明的防禦僅限於陸上防禦。

這也就意味著大明的官兵隻有在倭寇到了陸地上才能去揍人。一旦對方逃到了海上, 哪怕邊上就有一艘小漁船,官兵也隻能眼睜睜看著對方揚長而去。

更可氣的是,在了解大明官兵的痛點之後, 有時候那些成功逃脫了的倭寇還會故意在近洋停留,在弓箭射程以外的地方舉著自己的“收獲”張牙舞爪做出各種挑釁之舉, 十分氣人。

但凡沿海的衛軍沒有不對倭寇的種種舉動惱火不已的, 但沒辦法, 洪武帝的命令就放在那兒, 就算他們是以防禦為目的也不能輕易下水, 要下也行,得打申請,層層審批下來等命令到手的時候那些倭寇都回到老家了。

預先申請?

打仗哪有搞預先的,“勿謂言之不預”那是政治家的說法, 當兵的是沒有這個資格的。

而且這個衛所說他覺得明年倭寇要來攻打他們,申請下海, 那個衛所也說要攻打, 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東部沿海衛所全都能下海, 那到時候不是亂套了。

因此可想而知, 當湯和帶著洪武帝的命令到達沿海諸城的時候,那些憋屈久了的衛所官軍有多興奮。

這就像是給渴血許久的老虎解開了脖子上的繩子,對著它們說:“前頭的都能吃,隨便選。”

不過洪武帝也提醒了下湯和看著點手下別太浪了,日本的船和人都不咋樣,但他們天生生於海上,在浪裏長大,對於海洋的環境比主要生於內陸的明軍要熟稔的多。

“爾當知內湖平靜,航行多依人力,海上人力有窮,當多鍛煉馭風之術。”洪武帝諄諄道:“我東部沿海多礁石,賊子登陸時常借漲、退潮,應準備好兩套不同的方案應對潮汐不同。”

湯和拱手應諾,洪武帝看了他一眼,想了一下,扭頭問木白:“英兒,庫房內還有多少明燈?”

正為錯失機會而哀悼的木小白聞言一愣,盤算了下,道:“庫房還有一支,如今剩餘材料加起來,約莫還能再造一支。”

明燈就是洪武帝給探照燈取的名字,取自日月交暉大放光明之意。

洪武帝對明燈的評價很高,對於建造和改進也相當支持,但材料不足、工藝跟不上的劣勢卻不是那麼容易彌補的。

加上探照燈還有一個“天敵”在。

在外人看來,比起隻有照明功能的探照燈,能夠拉進敵我距離,幫助將領將遠方看得更清晰、並且可以做出更精準打擊的望遠鏡顯然更有價值。

而且製作探照燈的原材料如果挪給望遠鏡的話能做幾百支,於是生在“既生望遠鏡何生探照燈”時代的明燈就這麼可憐兮兮地在工坊的製作列表中排到了最後,如今的成品就隻有布置在劉家港的三台以及大明皇宮門口的兩台。

加上這東西要達到最佳效果得使用火油,而大明如今的火油勘探還沒有取得突破進展,自然得省著點用,所以那兩個大燈就隻有重大節假日的時候才會打開,純粹當個氣氛燈來使,可謂十分的憋屈。

“趕緊安排人給你湯爺爺多準備幾個,千裏眼也給備上。”洪武帝語氣十分親昵,“你湯和爺爺可是爺爺的老大哥,他排兵布陣的能力爺爺都趕不上,你把東西給他,他一定給你打個漂漂亮亮的勝仗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