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第 144 章(1 / 3)

先人常說,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事實也的確如此。

在洪武帝拿出了一個名為脫離匠籍的魚餌之後,整個大明的醫匠界都震顫了起來。

消息以應天為中心, 南北東西輻射全國,自認自己醫術到家的摩拳擦掌,覺得自己還差些火候的則是立刻寫信找父親找爺爺, 所有人的目的都隻有一個——脫離匠籍。

甚至於這股風潮有多誇張?

在後來,有過這一次經曆並且也為了這一目標的醫者在自己的行醫筆記中留下了如此一句話——“天下醫者苦匠籍久者,終解矣!”

或許有人要問,有那麼誇張嗎?

會有這樣想法的人定然不了解戶籍管理對於如今人而言意味著什麼。

戶籍管理這樣東西曆朝曆代都有, 但到元朝時卻達到了巔峰,元朝的官員大多不管事,皇帝一個接一個換,當官的十個有九個腦子裏隻有貪,但這個王朝卻撐了近百年,便是因為其采取的管理製度。

正是因為他們將主要促進社會進步的匠籍全數納入了需要強製服役的行列,才保證了元朝大部分時期的科技樹依然被點亮, 後備軍需物資在有大批軍官貪婪的情況下依然充足, 但同時, 也因為籍貫的固化導致了人民安於現狀, 失去了進取之心。

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拚搏的價值?龍生龍、鳳生鳳, 既然自己是老鼠, 那就隻能學習打洞。

社會一下子退回了還未出現科舉擇才的那個時代,階級固化人心死板,毫無活力。

也有可能是退回了那個還沒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 靠著血緣你可以獲取一切, 如果你沒有得到什麼, 隻能怪自己投錯了胎,沒有帶上那“生而高貴”的血脈,至於努力?努力是最沒有用的東西,隻要安分活著就行。

這是一個從出生就已經死亡了的時代,反抗和順從都不能帶來改變,努力和懶惰都不能獲得成功。

這個時代的人類就如設定了程序的行屍走肉一般,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能知道死亡時候是什麼樣子,他們每個人都是預言家,因為從他們的父親叔伯身上,他們可以看到自己未來的全部人生軌跡。

而這正是元朝廷想要的,還有什麼能夠比一個死氣沉沉的社會更能讓當權者擁有安全感呢?

元朝人這麼做是為了實現用最少的人來管理大量的人口,同時鎮壓反對的聲音,但明朝卻並不需要如此。

作為有史以來唯一一個非舊王朝官僚出身、不曾受過舊王朝恩惠、沒有使用陰邪的政治手段走上至尊之位的皇帝,洪武帝的開局天然就是五顆星。

而且前朝還沒給他留個殺不得放著又礙眼的末代皇帝和皇嗣,難度立刻又下降了十個百分點。

唯一讓洪武帝苦惱的除了空蕩蕩的國庫、不給力的有錢人和像是雜草一樣怎麼都搞不死的鄰居外,真的沒什麼特殊的了。

因此對於戶籍製度的建立,洪武帝是當真沒有什麼束縛民間、固化階層之類的想法,他隻是理所當然得將一個之前用的還差不錯的製度沿用了下來而已。

跳出這個世界之外的人看到的是這一製度的劣勢,而生活在其中的人,看到的卻是更多的優點。

世人皆知,天下職業盈利最多的必然是做官的。

貪官謀取了家財,清官得到了名聲,而最重要的是,這二者都有了門路,什麼門路?自然是改換門庭之路。

生活在現代的人是很難想象這條路有多難走的。

一戶人家要從最普通的農民走入城市,起碼要三代人經過天時地利人和不間斷的努力。

第一代努力開墾,吃苦耐勞,以自己的壽命為燃料,撐起一個能夠溫飽的家,如此方才能供養出有餘力去發展農業以外產業的第二代人。

有了前兩代的積累,家中資金稍稍殷實,不至於再因為一場天災或是人禍落得家破人亡。家中田產稍有盈餘,於是方才能夠供養一個不事生產專供讀書的第三代。

而第三代看似幸福,出生之日他的任務便從求生存中脫離了出來,他不需要麵朝黃土背朝天地日日耕耘,也不需要毫無尊嚴得陪著笑臉求人收購自己的手工製品,他全部責任和義務就是從父輩、祖輩這裏汲取乃至於掠奪能量,全心全意的讀書以走往更好的階梯。

若是運氣好,第三代一朝越過龍門,成為金土地上飛出的一隻鳳凰,那麼全家人便可瞬間轉身,從全大明不隻有多少的耕作人家轉為耕讀人家,自此在鄉裏鄉親麵前下巴都能抬高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