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以為自己聽差了,一百畝地,搭建一個草棚子,這個棚子得有多大?
嚴成錦想了想,宋景對建築一竅不通,良鄉的匠人也沒建過這麼大的棚子。
回到宮中,便去工部找曾鑒幫忙。
曾鑒聽聞用一百畝地搭建一個大草棚,有些吃驚,“賢侄搭這麼大的草棚是給流民住?”
“這倒不是住,曾大人可有辦法?”
“倒是有,交給工部主簿常忠就是。”
並不是工部的主簿就懂建築。
工部分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個清吏司,常忠是營繕清吏司的主簿。
嚴成錦問:“宮中有沒有宮殿,是此人畫的圖紙。”
知道此子一向謹慎,曾鑒想了想:“弘治十一年,太後的清寧宮被燒,便是此人負責重建,還有宮中一些破舊的宮殿,都是由此人負責修繕,賢侄放心便是。”
接到部堂命令,常忠前往良鄉一趟,路上遇到許多的商賈,不由感歎:“想不到窮鄉僻壤,也能這麼熱鬧。”
在良鄉的官道上,遠遠看去,有一輪巨大的水車,在良鄉旁邊。
常忠駐足觀望了許久。
到了良鄉,溜達一圈。
申時的時候,才想起來去看看那一百畝空地。
建個大草棚不難,可部堂給他提了許多要求,防水防風防火防冰雹……
這麼慎重的人,朝中隻有那個叫嚴成錦的禦史了。
常忠在工部的值房見過嚴成錦幾麵,想不到,這小子這麼能折騰,要建這麼大一個草棚。
“你們幾個抄平放線,本官看看這地平不平。”
他帶來的匠人們把線拉開,常忠經驗老道,一看就知是不平的。
這倒也不怕,開槽挖基時再修補就是。
說是草棚,哪能真的用草來鋪,一把火就燒了。
頂上自然要鋪瓦,還要用大石把台基打實,築高幾米,防止大雨時入水。
用不了半個時辰,常忠就將草圖畫了出來。
張賢收到草圖,便命人放出消息,來修建草棚的,可抵所欠的鐵具錢。
良鄉最不缺的就是匠人,流民逃亡久了,個個手上都有些手藝,最不濟也能挖土。
能抵扣鐵具錢,一窩蜂全來了,就怕來晚了不要。
嚴成錦看到,幾千流民在百畝地上勞作,一百畝地,此刻竟顯得有些擁擠起來。
這便是大明不要錢的勞動力。
無處可去,大量剩餘。
良鄉的山中,有可以當台明的巨木,被流民們砍了出來,當成支撐的柱子。
嚴成錦隻是要在良鄉搭一個市場棚,從開槽挖基,到氈背鋪瓦,十日一過,就建好了。
新建的棚子建在良鄉的街道旁,遠遠看去,屋舍之間多了一個龐然大物,宛如良鄉擴張了一般。
邸報本來是由朝廷所撰寫,但民間也有報坊抄錄邸報,對朝廷的邸報內容做延伸後,形成新的邸報,運到各地販賣。
一個消息震動順天府各州縣,乃至整個京城。
良鄉,商鋪招租!
來過良鄉的商人紛紛帶上銀子,趕去良鄉,誰不知如今良鄉是大明商賈采購的聚集地,彙聚五湖四海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