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直勾勾盯著嚴成錦:“內閣和翰苑藏書,許多是重要典籍,豈能輕易交給書商,不要胡鬧。”
明朝文化繁榮鼎盛,得益於百姓的識字率。
“此舉……與程敏政有何關係?”弘治皇帝又問。
“以程敏政之名而建。”
弘治皇帝和李東陽等人一聽便懂了。
“臣此舉不僅是為了程敏政,也是為了天下書生。
明年是鄉試之年,寒門書生囊中羞澀,能買的書籍少之又少,若能在兩京十三省建立藏書館,供天下書生閱讀,定會為朝廷輸納更多棟梁之才。”
嚴成錦深知,弘治皇帝關心靡費,其二便是人才。
“陛下,宮中藏書太多,若是搬運丟失,臣以為不可。”劉健道。
內閣大學士劉健和禮部尚書傅翰反對,若是沒人支持,這事兒就涼了。
嚴成錦偷偷看向李東陽,小聲道:“老師,三缺一。”
李東陽沒好氣瞥了這小子一眼,三缺一啥意思?但也知道這小子向他求助。
“陛下,貢生入國子監讀書,不僅吃住不收銀子,讀書還能享受朝廷的俸薪,每月五兩銀子,相比之下,未入國子監的秀才,連書也買不起,若陛下能在兩京十三省新修藏書館……”
父輩是軍籍,李東陽從小生活貧苦,讀書是一件極難的事情。
對此深有體會。
弘治皇帝仔細想了想:“既然是為天下書生請命,朕恩準了,但宮中重要典籍不可外流,且這些典籍讓翰林抄一副本出去,不可將原書帶出宮。”
這要抄到啥時候?怕到明年建立不起來。
平白無故丟個鍋給翰林,那群牲畜還不彈死他……
嚴成錦道:“陛下,藏書太多,不如讓司禮監刻板承印?”
明朝的出版社,大致有三個部分,第一個便是司禮監掌管的經廠,規模極為龐大。
第二個是藩王府,藩王大多都有自己印刷工場,用料十分精致,藏書也多。
第三個是書坊,也就是老王書坊那樣的民間印刷。
第四個是私人刻書,類似於藩王印刷,出於藏書愛好,嗯,沒錯,明朝已經有為愛發電的出版方式了。
“如此一來,又要靡費了!陛下不可輕易答應啊。”禮部尚書傅翰道。
嚴成錦微微低下頭。
傅翰是明中期稍微有點名氣的大臣,有些史料推斷,程敏政舞弊一案的幕後推手正是他。
傅翰為禮部右侍郎,程敏政為禮部左侍郎,兩人是禮部尚書的人選,史料推斷華昶揭發程敏政,正是受了傅翰的指使。
事實上,他也當上了禮部尚書。
“傅翰與屠滽是好基友,屠滽因我揭舉年間大計走了,傅翰在良鄉的田地也因我彈劾沒了,所以結論就是,傅翰想謀害本官!”嚴成錦在心中推演。
大殿中安靜下來。
嚴成錦道:“既是在良鄉新建,這靡費由良鄉出就是。”
說起良鄉,弘治皇帝又想到了流民,便問:“良鄉如何了?”
“良鄉依舊清貧。”
這小子總說良鄉清貧,可又總有銀子,弘治皇帝有些懷疑,頷首點頭:“司禮監刻板印發吧。”
“謝陛下恩典!”
這應該是大明第一座公立圖書館了吧?
兩京十三省,修建一座這樣的圖書館,不知會改變多少人的命運。
五百年後,後人再提起程敏政時,再不會隻說科舉舞弊案。
……
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