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看鹽精細如雪,想送到宮中給弘治皇帝,嚴成錦隨他一同進宮。
弘治皇帝在東暖閣看書,年節對他來說,與平時沒什麼不同。
小太監進來稟報:“陛下,李大人和嚴大人求見。”
不一會兒,嚴成錦跟著李東陽,大步走進殿中。
“臣想,宮中膳房沒有如此精細的鹽,特地送來給陛下。”李東陽躬身行禮。
小太監將封好的鹽罐呈上去。
弘治皇帝捏起來一些,細如麵粉,白如冰雪,笑道:“李師傅處處想著朕,有心了。”
嚴成錦心想。
如何讓弱小的良鄉商會,加入茶市和馬市中。
晉商壟斷了販鹽,徽商壟斷了絲綢布匹,粵商的主場是沿海那些番商。
各有各的地盤。
良鄉商會無“一技之長”,壓根擠不進十大商幫。
大明逐漸走向衰亡的原因,就是無法將強大的國力,轉化為經濟實力,國庫總是缺錢。
良鄉商會,就是轉化利器。
“陛下,臣有一句不知當不當講。”嚴成錦一本正經。
弘治皇帝微微抬頭,今日無朝事,索性就聽一聽:“說吧。”
“臣懇請陛下,準許良鄉的精鹽,加入茶馬易市中,無需堪合,也能與番邦交易。”嚴成錦道。
晉商勢力再強大,隻能在西北有茶市和馬市的地方交易。
不能和朝鮮、倭國、安南、韃靼和女真等國交易。
換言之,不能做外貿。
若陛下答應,良鄉商會就能外貿,這是天大的優勢。
精鹽,將成為絲綢、瓷器和茶業三者之外,第四個商品符號。
這也是良鄉商會迅速崛起的風口。
你真敢諫言啊,李東陽大驚失色,道:“此舉無異於開海禁。”
弘治皇帝露出略有深意的目光,若無把握,此子不會諫言,倒想繼續聽聽:“李卿家說的不錯,你說說看。”
嚴成錦道:“與開海禁有區別,不出海,由商人運往番邦邊境,進行貿易,一半銀子充入國庫。”
弘治皇帝雙眼一亮,狐疑:“有多少銀子?”
“堪比一府的新商稅。”十成,嚴成錦隻說了一成。
精鹽所得的利潤,堪比絲綢和茶業。
這就是信息差帶來的風口。
韃靼和瓦剌無法煉鹽,隻能刮堿地結成的鹽霜。
安南靠汲取井中的紅鹽,朝鮮和倭國雖然臨海,煉出來的鹽苦澀。
皆缺精鹽。
光憑良鄉產的精鹽,恐怕還無法供應這麼多番國,不擔心賣不出去。
鹽是消耗品,比交易鐵具還賺白銀。
弘治皇帝暗暗加了兩成,足抵三府的新稅?麵色突然變得凝重起來。
“去,宣內閣和六部進宮!”
不一會兒,午門外,一頂頂轎子停在雪中,秦紘暗自抱怨,大過年的,陛下還宣我等進宮,讓不讓人過年了……
看得出來,年節沐休還被宣進宮九九六,大家心裏皆有些怨氣,內閣和六部同時被宣,朝中有大事發生。
急著去麵聖,但劉健走得不快。
秦紘上前幾步:“劉公,路滑,下官背你進去吧。”
“那便有勞了。”
大臣們來到東暖閣。
弘治皇帝麵無表情:“讓我朝商人與鄰邦販鹽如何?”
眾大臣左右相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