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官話作為科舉考試的一門學問,曠古未有。
但,可以想象讀書人願意下功夫學習官話,推廣官話就順理成章了。
科舉歸禮部管製,張升道:“參考的南方讀書人非暴起不可!除了兩京,天下讀書人皆吐音不清。”
這屆考生非把貢院砸了不可。
劉健頷首點頭:“想法倒是好,不如三年後,再勒令執行。”
眼見,還有兩年就要秋闈了,就算要推行,也要六年後推行。
“臣以為,擇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臣可在京城開辦專門教授官話的私塾。”嚴成錦道。
官話讀書人都會,隻是吐音不準。
用兩年時間傳教官話,能學會的就會了,學不會的,這輩子注定是不會了。
弘治皇帝有自己的考量,納入的科舉必會遭讀書人唾罵,趁朕還龍神馬壯,這罵名就由朕來擔吧,聖名留給那逆子。
“嚴卿家所言,深得朕心,趁朕還能多活幾年,趁早推行吧。”
李東陽知道弘治皇帝憂慮太子,此乃父母常情。
為人父親,他能體會弘治皇帝的苦衷。
嚴成錦提醒道:“陛下,還要推行滿加剌國,島國,安南等地。”
真正的目的,讓大明的官話成為天下通用語言!
“讓番人說我朝官話有何用?他們又不入朝圍觀。”秦竑不屑。
武夫果然真粗鄙……
嚴成錦在想滿加剌國的官話推廣,該讓誰去?袖口中倒是有一封吳寬的彈章。
“秦卿家所言有理,朕又不需他們入朝為官,要他們說官話作什麼?”
“天下皆說大明官話,這何嚐不是一種盛世?當初三寶太監下西洋,也做不到如此。”
跟戶部談銀子,跟禮部談祖製,跟兵部談火器,跟陛下談盛世。
這是嚴成錦琢磨出來的大明話術。
嚴成錦微微抬頭,望著弘治皇帝。
隻見弘治皇帝宛如被人說到了心坎中,眼圈紅了:“朕雖不讓他們做官,到番國宣示我朝的威望,倒是件好事。”
隻是,該派誰去滿加剌國傳授?禮部擬了一道聖旨,送到國子監。
國子監祭酒胡文修看到諭旨,瞠目結舌,連官話也要納入科舉取士,哪個昏官諫言的?
“對於兩京的讀書人無礙,可南方書生就頭疼了。”一旁的國子監司業道。
“祭酒應當入宮問明才是,這旨意、耽誤南方子弟啊!”
胡文修掏出半兩銀子,交給來宣旨的小太監:“敢問公公,是誰諫言?”
小太監喜滋滋地收了銀子:“一個不能透露姓名的禦史。”
胡文修急了,這小太監收了他半兩銀子,隻吐露半句,這不等於收錢不辦事嗎?!
以為小太監嫌少,他又掏出來半兩銀子,“還請公公明示。”
片刻,前後伸手數十次,掏空了腰包,等到的答案竟是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禦史,一位出身不詳的禦史,一個身份隱晦的禦史…
“公公,究竟是誰!”
我還不知道身份不明嗎?問了半天,隻得了一句有用的話,胡文修的脾氣都氣沒了。
“咱再說就有性命之虞了。”
在奉天殿做門監,消息比其他太監靈通。
誰被抄家了,誰被流放了,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