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躬身作揖,轉身走進青山藏書館。
陛下欽定的年間大計,必定是由老高兄督管,冒然插手,說不定會擾亂老高兄的計策。
王守仁站上高台,開始講學:“聖人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餓也…………”
書生們聽懂了。
它的大意是,隻要有溺水的人,大禹都會認為,是自己沒有鞏固好河堤,才導致人溺亡。隻要有餓死的人,後稷都會認為,是自己的農業技術太拙劣,導致人受餓。
朱祐樞跟著王守仁走進藏書館。
他坐在角落裏啃著燒餅,書生似乎沒有驅趕的意思。
“這個書生是誰啊?”
“詹事府少詹士王華之子,刑部郎中王守仁先生。”一旁的書生崇敬道。
朱祐樞咬在燒餅上不動了,王守仁豈不是能帶他逃出良鄉?
隻要入宮稟報太後,他受了陛下的暴虐,必定能回封地。
等王守仁下來,朱祐樞丟掉燒餅,忙是跑上去,“王大人?帶本王回京,本王快讓人打死了……”
王守仁見朱祐樞鼻青臉腫,不由動了惻隱之心。
良鄉衙門旁的小院。
嚴成錦來良鄉看看寧王,朱厚照見了他的轎子,知道他在衙門旁的小院,便跑來喝茶。
“殿下不去賺銀子,今夜吃什麼?”
“本宮隻需半個時辰,就能賺到一兩銀子,天色還早,不著急吃飯。”朱厚照嘚瑟的翹著二郎腿。
出了宮不用讀書,反而自由自在。
嚴成錦歎息一聲,反了,諸如朱厚照這種,應當關在宮裏讀書,才是對他最好的磨練。
可陛下……卻把他放出宮。
都察院的暗探匆匆忙忙跑進來,急道:“大人不好了,王守仁要帶榮王回京城,小的打不過他。”
王守仁怎會遇到藩王,又怎知那是榮王?
嚴成錦雖知道王守仁厲害,可都被他驚訝到,“你可曾亮出身份?”
“沒有……小的怕壞了大人的事。”
真被王守仁帶回京城就麻煩了,百官看到榮王這番模樣……嚴成錦忙寫了一張紙條。
不多時,王守仁出現在小院,手中拿著紙條。
他微微躬身作揖:“老高兄,榮王在良鄉飽受饑寒,過不了幾日,便要大寒了,在下想將榮王接回京城。”
天氣愈發寒冷,等降一場雪,就是要入冬的時候。
若不是常年有逃荒經驗的人,極容易凍死過去。
嚴成錦想了想道:“伯安兄可知道,事上磨練?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出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事上煉,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之後,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之一。
事上煉,就是在事情上磨練,身邊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作為磨練的對象。
藩王大計的考核靈感,便是來源於此。
並非嚴成錦瞎折騰。
“藩王出身於皇家,未經曆過磨難,穿衣在百姓中本就是小事,對於藩王而言,卻成了大事,身邊沒有伴伴,連穿衣都不會。
藩王製之弊,便是由於藩王縱欲享樂,不能體會百姓饑寒疾苦所致。
他們在封地肆意魚肉,擅役鄉民。
若榮王改過,可令一方百姓安居樂業,苦他一人,安天下千千萬萬人,何不為之?
你整日說良知,卻想救走榮王,為兄看你,連良知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