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
想起宮外大批書生離京,弘治皇帝看向嚴成錦:“朕聽聞,宮外之事,嚴卿家要如何處置?”
百官側目,此事,因嚴成錦擔任主考官而起。
返鄉路途遙遠,隻怕考生來不及在三月,返回原籍,錯失秋闈。
嚴成錦躬身作揖,試題雖然出完了。
但,距離秋闈,還有近三個月。
不能交給禮部封卷,更不能在朝堂上提及,會出大事。
“臣雖沒有著書,但這次的策題,並不難,陛下可以昭告天下。”
這個消息傳出,能安穩住書生。
李東陽低頭沉思。
看此子篤定的神色,想必,已出完考了。
百官宛如被雷擊中。
“不會太難?難道,此子的已經將考題出完了?”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誰知是真不難,還是假不難?”
殿中竊竊私語。
弘治皇帝將信將疑。
此子為了出題,連宅院都搬走了:“司禮監傳通政司,出邸報穩昭告天下。”
“奴婢遵旨!”
等百官退去,六部和內閣被留在大殿,關上殿門。
朱厚照沒見嚴成錦,不樂意了:“老高何時出來?”
今日,他去嚴府,發現府還在,人沒了。
老高搬走了,連他也不告訴,他特意來找嚴成錦,問他搬到何處了。
小太監堆著笑意:“陛下和嚴大人在商議秋闈之事。”
朱厚照眸中放光,來了興致,趴在敞窗上,扣了個眼睛,睜大眸子往裏看。
此時,大殿中。
弘治皇帝看向嚴成錦,目光炯炯:“嚴卿家的策題,出完了?”
李東陽幾人神色凝重。
張升一臉正色,秋闈的策題事關禮部。
北直隸的主考官通常會先到各府監考多次,才有可能被任命為京城的主考官。
明初至今,京城的主考官,皆四品以上的大儒。
嚴成錦不僅沒有離開過京城,連大儒也算不上。
嚴成錦看向李東陽幾人,道:“陛下佐證,若今日之事傳出去,不是臣鬻題。”
朱厚照眼前放光,使勁讓耳朵貼著窗紙,聽清楚要考什麼。
弘治皇帝頷首點頭,三公和六部大臣全神貫注。
“臣這次策題,不是從四書五經中所出。”
嘩~
嘶…
各種吵雜的聲音響起。
明朝科舉的考題,出自四子的書,以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這是定例。
不管換成哪一個主考官,都需要從裏麵出題。
不從裏麵出,這不就是改製了嗎?
張升脾氣火爆:“好啊,本官就料到交給你,會來這一出!不從四書五經中出題,你想從哪裏出?!”
“科舉取士,為朝廷選舉棟梁之才,曆來如此,臣以為,此舉不妥。”熊繍躬身。
劉健頷首點頭,想插幾句話,卻發現,差不多被說完了。
李東陽沉吟片刻:“你要從理學院中選取試題?”
“下官不能說,陛下將主考官給臣,還望相信臣。”
劉健生氣地嗤鼻,你打太極呢?
內閣和六部的大臣,除了劉健和馬文升外,脾氣都極好。
可此時,不禁有些動氣。
不在四書五經中出題,還不告訴他們從哪兒出。
嚴成錦略微低頭,不敢說。
從心學中出題,既然科舉考的是聖人的學問,王守仁也是聖人,為何不可?
儒學更重於禮,講究反求諸己。
心學更講究研究和實踐結合。
而科學的發展,正是來源於大量的實踐和實驗。
大明如今更需要心學。
通過科舉能將心學,推廣至天下,且儒學和心學,並不衝突。
就像語文和數學,並不衝突。
隻是,怕說出來會被大臣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