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遷移 第二章 (十四)(1 / 2)

蔡子箴並非少言寡語,凡有大聚會的時候,他就光芒四射。

整個家族自從蔡維藩去世後,難得聚集在一起,逢遇哪家要辦紅白喜事、生辰壽誕才有大聚的機會。蔡維藩和他的兄弟姐妹相繼過世後,蔡子箴同輩的人變成家族裏輩分最大的,他們的兒孫加上蔡子箴的十幾個兒孫,都聚齊的話,有上百號人。那鬧轟轟的大場麵,大家辛苦忙亂卻樂在其中。孩子們光把人喊一圈也要喊到不耐煩,搞不好還被大人取笑,人數眾多關係複雜認不準是常有的事,有的能叫得對稱呼,卻對不上是哪家的時,就會被抓住逼問個清楚。蔡玉梅回到娘家時跟在張家很不一樣,東家跑西家逛地很歡實,畢竟曾是家中最受寵的孩子,原來的任性和隨意都一下跳出來。

每逢蔡子箴的壽辰,兒女們都要為他辦個大事筵,把長輩們請齊,聚在一起熱鬧熱鬧。蔡玉梅的二爹、三爹和大姑已經去世,他們的老婆和蔡玉梅的另外兩個姑姑還健在,作為重要的長輩她們一定會到場,還有幾位蔡子箴叔叔和姑姑的兒女,也會被請來,坐到他們的位置上。

父親壽辰前一周,蔡玉梅便踅摸機會向婆婆楊二姊請好假,好帶著孩子們去準時參加。去往蔡子箴家的公交車隻有一路,很難等,車上的人總是擠得滿滿的,等蔡玉梅他們趕到時,早晨的長壽麵已經出鍋。院裏家裏的空當全都擺著桌子,放上果盤和調料,鄰居家的桌椅幾乎被借光,那一整天他們隻能站著吃飯。家裏的老太太們到了好幾位,她們身穿灰色或者深藍色斜襟褂子,衣襟上別著小紅繩,發髻整整齊齊地盤在腦後,人人拖著一雙小腳。老太太們一進門就被請到炕上,坐到炕桌中間。老嫂子們和老小姑子們同坐在一起,手拉著手敘家常,問這問那,接應別人,忙得合不上嘴。張平平對抽煙喝酒的二老姑印象最特別,大家都說二老姑是家裏頭腦最聰明的閨女。她很喜歡說話,說起來語調慢悠悠的,聲音溫和慈愛。二老姑已是六十多歲的女人,麵容依然秀麗端正,一張清素的鵝蛋臉,嘴唇的線條清晰優美,光溜溜的麵皮放著清亮的光澤,像楊二姊的皮膚一樣,連一根毫毛都沒有,大概是她抽煙多,嘴唇顏色要深一些,但沒有她大哥蔡子箴的深。她溫和的語態傳遞出濃濃的親情,能讓張平平立刻把矜持放下,貼在她的腿邊聽她講話,她操著神田口音親熱地管孩子們叫“老命兒”。二老姑一上炕,地下的媳婦們就大聲張羅:“趕緊,把煙拿過來!給二姑點上!”“二姑,來根雪茄不,硬硬兒的?”“灰娃兒們,淨跟二姑瞎逗。”她是個開朗的人,晚輩兒喜歡逗她開心,她笑嗬嗬地接過煙鬥含在嘴裏,繼續跟大夥兒閑聊。從她的臉上看不出一絲怨氣,流露出的全是對生命的坦然姿態。

二老姑的人生並非絲毫無怨,她身上擔著份遺憾的愛情。她年輕時,一個外地學生跟著他的父親來到蔡維藩家裏,結識同齡仿佛的二老姑,那學生看上聰明伶俐的二老姑,跟她說想帶她一起上海繼續求學。學生的父親向蔡維藩提親,蔡玉梅的奶奶,也就是二老姑的媽,堅決不同意。她要把閨女嫁給自己妹妹的兒子,也就是二老姑的表哥。那位表哥的頭一個媳婦年紀輕輕就死了,給他留下三個孩子,二老姑的媽心疼自己的外甥和妹妹,又正好是當地人講究的“親上加親”,她決意要把二閨女嫁過去。再說,父母也不可能允許她跟著外地學生跑了,跑到那天南海北的地方,死活也不知道。

“可憐我的二姑,十八歲上就給人當起後媽,侍候他們一家老小,自己一輩子沒生養。”蔡玉梅每次說起她的二姑,都是這兩句話。人們都說,二老姑本來是塊念書的材料,家裏人不同意她再念,說讓她上完初中已經夠寬大,女孩兒不用讀太多的書。“二老姑,那你咋不跟他偷跑呀?那會兒不是流行逃婚麼?”“哎,你娃娃還小呢,人跟人不一樣,比不了,況且,你爺爺,哦,你姥爺那會兒還在外麵飄蕩著來,兒女都跑了,老人們咋辦呀?”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果敢與浪漫,那年代有幾個女孩,能像故事裏講的一樣,拋開父母與情郎私奔?那個學生往神田縣來回幾趟,最終沒能帶走她,隻好一個人去上海同濟大學學醫,畢業後就留在上海的一家醫院工作,直到做上院長,還一直惦記著她,回來看過她好幾次。她嫁給表哥以後,跟著父親蔡維藩一起來到包頭,含辛茹苦地把表哥的三個孩子都帶大,又開始帶他們的孩子。表哥離世後,那個已經是垂垂老者的學生又來看她,還想叫她一起去上海。

“平平,你好好念書啊,如今不一樣啦,二老姑年輕時候要是能多念點書,就給院長當媳婦去啦。”二老姑悠然地吐出一口香煙,向與她當年同樣年齡的晚輩講述著過往。

聽二老姑說著話的時候,“二媽”和“小媽”一起過來。“二媽”和“小媽”是蔡玉梅二爹在世時娶的兩個老婆。張平平好奇地盯著這兩個行止有度的老太太,隻見二姥姥和小姥姥踩著兩雙小腳,一前一後親密地扶持著進門,一進門馬上被人們張羅著脫鞋上炕。脫下來的兩雙小高幫鞋,是手工縫製的,針線做得很漂亮,表麵刷著膠,刷得亮晶晶硬幫幫。適合小腳穿的鞋子這些年越來越難買,有些老太太就隻能買孩子的鞋,再改造改造穿。兩個老太太慈眉善目,麵皮白皙,笑意從容。年紀小一些的小姥姥不停地招呼著身體略差一些的二姥姥,兩個人的情狀比親姐妹還親密和諧。“趕緊給二媽和小媽上湯糕!”在地下忙碌著負責招呼眾人吃喝的,都是蔡玉梅的同輩和低一輩的人。蔡玉梅的侄子建國,生得聰明伶俐,年齡不小輩分最小,愛在老輩們的麵前撒嬌耍壞,人多的場合滿世界都是他的聲音。“掌廚的,給二奶奶和小奶奶把糕泡得軟軟的,再拿上來,別把兩個老太太的假牙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