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封死的窗戶(1 / 2)

伴隨著令人牙酸的“吱呀”聲,虛掩著的木門緩緩打開。

縱然已經被廢棄了將近40年,這處荒宅的主體結構竟然保存得驚人的完整。

荒宅正麵的大門前建有一層直達房頂的玻璃門廊,盡管門廊外的玻璃已經全部破碎,窗框卻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沒有玻璃保護的門廊同樣遭到了自然的侵襲,地麵幾乎被青苔和爬進來的藤蔓所覆蓋。借著天光,聶源隱約能從植物間的縫隙中看到紅白藍三色的花雕地磚。

門廊左右兩側還擺著幾個水缸般大的花盆,裏麵不知道栽著不知哪代主任養的龜背竹,這麼多年過去了竟然還頑強地活著,近乎與周圍的綠色融為一體。

荒宅的門廊除了衰敗外倒是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聶源跨過地上的青苔,小心翼翼地推開內側大門。

一進入大廳,光線立刻便暗了下來。

即使荒宅開設有大量窗戶用於采光,可光亮經過樹木的層層盤剝後,能照進大廳的光亮已經所剩無幾。

聶源買的手電筒此時便派上了用場。

這座民國老宅在荒廢前幾經易手,特別是建國後的那幾次征用對它影響頗大。雖然它的外表上沒有經曆過什麼改動,但內裏早就變了個樣子。

聶源打開手電筒,光束點亮空氣中那些被他攪擾的拂塵,打在內側灰白的牆麵上。

他買的手電是可調節光圈的型號,他在前一晚安上電池試功能時碰巧將光圈擰到最大。所以此時他一開手電,彌散的光芒洋洋灑灑地將前方小半麵牆壁提升了一格亮度,使他立刻就能看到牆上極具時代特色的紅色標語,還有掛在正中的被黴菌遮去一半的毛主席像。

聶源忙不迭地把光圈擰小兩格,好讓光線不那麼發散。

有了手電光的輔助,先前影影綽綽的大廳終於顯出一份真容。

大廳的空地上擺著不少爛得幾乎隻剩金屬骨架的家具,支棱著棱角看起來分外駭人。可哪怕是這些好不容易撐到今天的金屬,上麵也布滿了鏽蝕的痕跡。

從它們的樣子來看,這裏大概被最後一任使用者布置成了會客或接待的地方。

荒宅的大廳設計得與門廊相同,是直達房頂的開放結構,兩側分別有兩條向內延伸的通道。

大廳左右兩側均有一排房間,二層和三層同樣如此,並且做了中空設計。聶源抬頭就能看到二、三層延伸出來的走廊,以及其下的支撐用的三角結構。

再往上便是遙不可及的房頂。

至於標語所在的牆麵大概是屬於內部房間的牆壁,這些房間的房門沒有開在客廳一側,窗戶也黑洞洞地,不像有光的樣子。

但當聶源的手電光劃過一層的窗戶時,卻看到了微弱的反光。

聶源愣了愣,讓手電光在其上停留片刻。

他定睛細看才發現,原來這些窗戶都被人從後麵用木板釘死了,那微弱的反光便來自木板的漫反射。

聶源鬆了口氣,正要挑一條通道往裏走,心裏卻忽然覺得有些違和。他把手電筒往腋下一夾,從背包裏翻出了三張影印件。

這是私家偵探調查荒宅資料時,跟照片一同從檔案裏翻出來的建築結構示意圖。

畫圖的大概不是什麼專業人士,隻是草草地畫了個大概,上麵根本沒有標注比例、長短等。比起他小時候瞎畫的藏寶圖,這份圖紙唯一的優點大概就是橫平豎直。

根據圖紙所示,這堵牆背後應該是一處天井,聶源心中的違和感便來自這些封窗的木頭。

他走到近前,抬手輕輕推了兩下木板。

再結實的木板,經曆過40年無人保養的時光後仍能保持原樣本就已經是個奇跡,更別提這些在聶源一推之下竟還沒有掉下去的木頭。

饒是這樣,木板之間早已生出縫隙,隨著聶源的推動,這些縫隙像人的嘴巴般一張一合。

然而更關鍵的是,這些縫隙背後一片漆黑。

哪怕陽光因為遭到植物的層層攔截後沒能直射在荒宅上,這些窗戶後的天井也不該毫無光亮。況且這裏是武漢市郊,又不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樹木也不過與荒宅等高,白天最多比其他地方稍顯陰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