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客人說:“羽老師身殘誌堅,毅力可鑒,拄著拐杖給學生們上課,還收留父母外出沒人帶的孩子三個,給他們洗衣做飯,既是老師又似父母。同時結對貧困學生好幾個呢。業餘無償地給他們補課。這次十一長假,別的老師都去辦自己的私事嘍,有的外出旅遊。她卻在學校帶著有家不能回的孩子十幾個,每天忙得團團轉哩。當地村民哪個不知,誰個不曉羽老師的師德啊!人人都讚不絕口咿。請問,你是從南方來的嗎?聽說羽老師是南方人,你是她的家屬嗎?”
林珍寶猶豫了一下說:“不是,我是慕名前來采訪她的,想給她寫一篇報道宣揚師德。”
另一位客人接茬道:“如果你是記者,就該好好采訪她。她扶弱濟貧,利用網絡集資,年底準備建造寄宿小學呢。她的心全撲在娃娃們身上,比父母想得還周到。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她至少為娃娃們工作十五個小時。她說自己一輩子都在這裏傳授知識,我的娃娃也是她教的哩。上半年升初中,考了個全縣第一名。若沒有羽老師的精心培養,我的娃娃連初中也沒信心念好呢。”
林珍寶還想問什麼,司機喊道:“客人,山裏山的山腳到了,你下車爬山唄。”
“好的,謝謝!順便問一下這座山叫山裏山,是不是?”
“是的,因為外麵有一座矮山了,裏麵又有一座矮山,古人就將它取名叫山裏山嘍。”
林珍寶下車掏錢,司機忙搖搖手說:“我的兒子是羽老師教的,這次國慶節也在羽老師那裏補課,你的車錢就免了唄,你替咱們好好報道一下羽老師的感人事跡吧!”
“那怎麼行,多少錢,你說,我沒有零錢。”
“不用,甭客氣,路上小心。請走好,再見!”
林珍寶在忙著尋找錢包,等拿出五十元人民皮後,抬眼忽見車子已經轉過山彎了,一忽兒消失在視線裏啦。隻好背上行李,往山上攀登,翻過一座不高不矮的山,便看見了山外山小學。他放下行李,長長地喘了一口氣,在路旁的大岩石上坐下來,拿出礦泉水,仰頭咕嚕咕嚕地喝下去,一瓶水一下子就底朝天了。
當林珍寶垂頭向山外山小學望去時,躍入眼簾的是一位女人左手拄著拐杖,右手提著一籃衣服,朝水溝邊走去。無需看正麵,一瞧背影便知是陳玉琰了。雖然多年未謀麵,但玉琰的音容相貌,步行姿態,早已深深地烙刻在林珍寶的心坎裏了,即使將她燒成灰也能辨個真偽。
林珍寶的心撲通撲通地狂跳起來,渾身顫抖,慌忙扔掉水瓶往前跑。跑了一百米左右,趕忙折回來拿行李。等他轉身大步流星地朝前猛奔時,搜不到陳玉琰的身影了。
正準備大聲喊叫時,忽見陳玉琰從平房裏出來,籃子沉甸甸的,衣服都擠壓著手指頭了,極其費力地往前移步。瘦弱的身子仿佛要被一籃衣服壓倒似的,連拐杖也不聽使喚了,左右搖晃著,不時絆住腳跟。
突然一聲:“玉琰,我的玉琰。”溫柔地飄入耳朵之際,陳玉琰渾身顫栗,籃子從手上垂落地上,拐杖離開了手掌也渾然不覺,身子慢慢地往後仰,往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