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佳木,一尺二尺三四尺。
茶聖陸羽《茶經》中第一句說的就是九州東南福建一帶的茶樹。
尤其是福建省福鼎市的白茶,新時代的繁華中正在慢慢被發現,卻是如同冉冉升起的茶界新秀。
“整個鈺陽村竟然有一千七百多畝的茶園。”
望著眼前漫山遍野,層層梯田環繞如同綠雪覆蓋大山一般的茶園,林立心中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看到兩條山溪潺潺而下,彙聚成一條河流滋養著山下的悠悠稻田。一股熱血與期待頓時縈繞在林立的心間。
這裏是鈺陽村三百多戶村民的茶山,大將山與蓮美山。
兩山對坐如同牽手的夫妻環護著鈺陽村一般的美麗、厚重,兩大山海拔近九百米,茶園合起來將近一千八百畝。
大學畢業的林立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選擇了返鄉。
就為那一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鄉村複興、扶貧攻堅,綠色生態,林立自認這才是他們這一屆畢業生該有的誌向。
返鄉複農、綠色生態,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起碼林立是無比堅信自己的誌願。仿佛是找到了生命存在的意義一般激動,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繁華回到了家鄉鈺陽村。
而且大學生返鄉創業更是有政策扶持還有諸多福利。
看著眼前的滿山茶園,林立知道這是一個機會。說的遠大一點這是可以讓整個鈺陽村三百戶村民能夠脫貧的唯一希望。
當然,回到農村想要做茶也是因為窮。
大學本科畢業生雖然有更好的選擇,更多的機會。但無論是創業還是進入大企上班。
一切也是要從零開始。
林立等不及,爺爺已經七十六歲,高中之後雖然一年才回來一次,但每次回來林立都能看到爺爺一年不如一年的身體。
更有一生為務農年操勞年過半百的父母,兩個姐姐雖然已經嫁人,但還有個正在上高中的弟弟。
想起父母幹著最苦最累最髒的農活,卻是拿著最低的收入,還有那越來越多的白發,林立心中就有一股急切。
怕自己的成長跟不上父母老去的步伐。
他極度渴望有所成就,希望真正成為父母的驕傲。
當然,畢業回來已經過完年,林立也想為父母,爺爺分擔一些勞作的想法。
因為春茶就要開始。
務農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不是在山上就是在田裏,不是在雨中就是在太陽底下忙碌。
“看政策的扶持方針,未來一定是個講生態、重農耕,振興鄉村的時代。”
“福鼎白茶雖然剛剛興起,但茶葉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種,是福鼎鄉村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更是家家戶戶最天然的飲品。”
“常喝白茶不僅有保健藥理、功同犀角,還能延年益壽。”
“一定要抓住這個有機會!”
林立再次看了眼漫山茶園,帶著一股澎湃的心情下了山。
神農嚐百草,得茶而解之。
茶的功效不言而喻。
而福鼎白茶曆史也已經有九百多年,在宋徽宗《大觀茶論》中就提到了福鼎白茶,因滿披白毫,又被稱為白毫茶。
但福鼎白茶也就最近幾年才逐漸興起,還是全國六大茶類最晚誕生的一個。
不像普洱,鐵觀音火了幾千年。
但相比而言白茶就如同後起之秀,更有與大道爭鋒之勢。
無論是口感,品質,典故,形象,都已經集茶道之大成,不遜色於任何茶道內涵。
而且從邏輯上講白茶應該是出現的更早,因為白茶製作工藝最簡單,通俗點說就是‘曬’,日曬萎凋就行。
隻不過沒有形成規模。
卻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整個鈺陽村如今雖然也就一千八百畝的茶園,卻是能讓這人均年收入本來隻有六千不到的鈺陽村,在這最近的四五年達到了人均年收入兩萬三的盛況,而且還在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