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說明知覺產生了,但辨別尚未產生;如果投射時間長度足以使人看出這個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還是F或K,那麼這個人就產生了部分的辨別。這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任辛科的實驗中,實驗對象能夠憑直覺感到前後看到的圖象發生了變化,“第六感”也許就是一種不完整的認知。
來自認知神經學的解釋
現代生理學、生物技術、特別是腦構像技術和神經科學的新理論、技術與心理學的結合,產生了認知神經科學,它可以將心理學的過程用腦代謝功能成像圖顯示出來。
認知神經科學發現,每一種感覺都是有其神經通道的,比如,人後腦勺的視覺皮層,參與視覺信息加工,運用腦成像技術,可以看到視覺受到外來刺激後腦形態變化的情況,看到大腦不同的部位在不同的刺激下是如何反應的。
一位名為Navon的心理學家在80年代中期曾經利用PET技術(正電子發射層描技術,可測定區域性腦代謝率、腦血流和葡萄糖吸收率)進行一項視覺研究:大腦是如何加工整體知覺和局部知覺的。他的方法是讓試驗者辨認用小“H”和“S”組成的大“H”、“S”圖案,結果發現:辨認大字母的時間比辨認小字母所需的時間要短。由此,產生了“整體優先性”之說,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對事物先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然後才會認識到其局部的特點。後來,又有專家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通過氧合血紅蛋白順磁性測動脈血流量)研究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結論是相同的。但要認識到的是,目前腦代謝功能成像對於快速認知活動無法做到實時成像、或者說是快速跟蹤,隻能用積分測量法將數十秒數據積分起來,以形成清晰的圖像,最後的結果還需要采用一定的處理、分析後,才能夠得到。WwWx520xs.com
但是,如果用時間分辨能力較好的生理功能成像法,如誘發腦電活動(EP)結合計算機控製的斷層掃描技術(CT)觀察人腦對多個、複雜形狀物體刺激的反應情況,科學家發現,在人可以確認感覺到被視目標的第100毫秒時,大腦皮層加工整體知覺的電活動較弱,加工局部知覺的電活動較強,到第200毫秒時情況正好相反。這與“整體優先性”之說似乎不大一致。但是由於生理功能成像法的空間分辨率較差,科學家又難以準確地分辨出腦反應的區域。
由此可見,隻有腦代謝功能與生理成像功能結合起來應用,才能得到空間和時間分辨率都較好的結果。事實上,在多種腦認知成像技術應用中,為了比較各種方法所得圖像之間的關係,必須進行多種比例性立體變換,這不僅要以解剖學定位標誌為標準,還要用多種腦數據參數進行線性或非線性的變換,技術難度極大。
任辛科所作的實驗,如果用認知神經科學方法來分析,恐怕不僅現有觀測技術的性能難以達到要求,而且沒有現成的分析方法可使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