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三年。
遼東局勢已成定局。
接下來五小隻要做的,便隻有一邊收編,一邊跟大唐置換人口。
目前遼東在籍百姓隻有八千兩百戶。
這遠遠不夠。
再怎麼樣,最少也要到十萬戶。
這才說不定能在遼東徹底地立足。
然而這缺了的九萬一千八百戶,那就得看大唐的了。
其實最近這兩年,大唐過得也不怎麼好。
由於近兩年出現冬天無雪,所以有十餘州又發生了蝗旱。河北道更是多州發大水。延平元年的時候,晉州還發生了地震,影響波及八千餘戶。
之所以大唐現在還沒有炸鍋,那是因為他們之前的義倉製度發揮了作用。不過,即便是如此,一些人戶的家中,此時也是早已糧食緊巴。
古代一個國家百姓過得好不好,其實唯一的標準就是家中還有沒有餘糧。
就算是最差的人家,也應該要做到三年就能儲備出一年的糧食。
低於這個標準的,那幾乎隻能是一天天地走下坡路,不知道什麼時候,估計便又要賣兒賣女了。
因此……
今年,勸徙使再次出發。
要五萬人,也就是差不多相當於一萬戶。
此時遷徙之後的好處,也可以直接說出來了。
遷徙到了遼東,二十年不收取任何賦稅。
一年隻需二十天徭役。
超過的部分官府用錢補。
同時……
招募有誌之士,共同治理遼東。
百姓、世家子弟看著這些張貼到各大州縣的榜文,議論聲不絕。
江都縣。
江都縣縣尉婁師德一眼就看到了這告示。
江都就在揚州。
而揚州近些年來,一直跟遼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婁師德一看,這遼國都這麼下血本了嗎?
二十年不收稅,那他們吃什麼?
“有誌之士。”婁師德昂首挺胸,左手搭著自己身後的配刀。
他倒是屬於這種人,問題是……
他如今好歹也算是江都縣尉,從八品下的官,而且還是在揚州這樣的繁華地界,就覺得,有沒有這樣的必要。
況且……
這遼東乃苦寒之地,這可謂是眾所周知,這日子肯定是比不上在揚州的。喵喵尒説
汴州。
還有一位年輕人也注意到了這個“有誌之士”。
隻可惜,他如今已經是汴州判左,從八品下的官。
此時,看到這告示也就圖一樂。
不過……
可以看的出來,大唐對於發展遼東,有些不惜一切代價。
“二十年不收稅,這也太有魄力了。”
當然!
底層的人一般全靠猜。
上層的人,他們都是直接問陛下還有李重的。
然後……
經過半年時間的報名,這人數很快就超過了一萬戶。
李重隻能是表示,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在大唐過得不如意的,還是很多的。….尤其是這清溪縣,一個縣就有兩千戶說要去遼東,你覺得這正常?
反正……
李重覺得這地方肯定不正常,這個地方的官員,是該好好地查查了。
結果一查就真的查出來了問題。
貞觀初,有一年,清溪縣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災,朝廷不但不開倉賑糧,還照樣征收各種賦稅。便導致了民不聊生,賣兒鬻女,流離失舍,餓殍載道。
而這種情況,一直到了如今,都不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