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注釋】
有為:政令煩苛,強作妄為。林希逸說“有為,言為治者過用智術也。”
以其上求生之厚:由於統治者奉養奢厚。
無以為生,是賢於貴生:不把生活的奉養弄得過分奢侈,即是不貴生。不貴生,就是生活恬淡。
賢:勝。
貴生:厚養生命。高亨說“君貴生則厚養,厚養則苛斂”
【譯文】
人民所以饑餓,是由於統治者吞噬稅賦太多,因此陷於饑餓。
人民所以難治,是由於統治者強作妄為,因此難以治理。
人民所以輕死,是由於統治者奉養奢厚,因此輕於犯死。
隻有清靜恬淡的人,才勝於奉養奢厚的人。
【隨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財之利為利,權之利為利,名之利亦為利。利之一字,何人不求?
但就財之利而言,其中財與利同中有異。同者,皆為錢物;異者,量之不同。術數有言:“財在庶人則為養身親上之源,在國家則誠富強生聚之本,誰曰細務?”這句話的意思是:財,對於普遍人來說,是養家糊口、孝敬父母的資本;對國家來說,是富強壯大的基本。誰能說財是小事?
可是,當庶人可以“養身親上”之後,依然苛求“額外本源”,我以為即變為“利”也。隻是每個人“養身親上”的標準必有不同,有人以為吃飽睡暖即已足矣,此為“知足常樂”者,前文論述已多,不必累贅;另有人,吃飽是基本,山珍海味隻算改善,天下獨一分方為心意略滿、稍解心饞……此所求之“利”何其之大?於是,尋尋覓覓,永不停歇於追逐、爭奪之間,卻不知無數個“知足常樂者”之養親本源為其所奪,實為“損人利己”也。(物理學有“能量守恒”之說,一個時間點上,社會總資源是固定的,有人擁有了多餘的資源,必然有人缺少資源。)
或者說為了“養身親上”而不擇手段的追求此“本源”,損人而利己,雖得一時之快,然若此利不能善用,隻為自私之欲望,隻恐不能長久。“富貴不過三代”,這或許是其中原因之一吧。善人善事者,長餘之財造福一方,家多餘慶;反之,幾人得以長久?
且看古今財富名人,可曾吝嗇固守?何人不是廣開通路,自惠之外亦益他人,敝帚自珍者終必自失(絕技手藝方麵更突出明顯,其實財富者與之道理相通)。
更甚者,愈是強(上位)者,能力愈強,影響愈大,而其自我需求亦多;譬如兩球,小球一凹點,稍微可補,大球同比例之凹點,所補必大,故上位者更需“知足”之修。(可參考《第二十二,愛心相助,我是英雄(第十五章)》一篇)
《東周列國誌》言:“天下之事,理勝力為常,力勝理為變。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若蔑理而可以得誌,無一人起而問之,千古是非從此顛倒,天下不複有“王”矣!”上位統治者為“力”強者,卻不一定是“理”強者,清政而愛民,得民心而治天下,方為“理”亦強也;苛政而多稅,自厚而輕民,如何能稱“王”?夏桀、商紂、周幽,雖處王位,實為****。
況且,何為貧,何為富?《聲律啟蒙》中“貧對富,塞對通”,可知堵塞為貧,暢通為富。中醫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實一理也。千萬財富,無有流通,又有何用?即如駕千萬豪車,交通不暢,實不如徒步而行。家境清淡,相濡以沫,豈不比擁萬貫而爭執相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