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卓堂的這些事,劉連當然不清楚,他此刻正在躺在家裏的沙發上看今天的西江省日報,而報紙的第二版,用一版的版麵刊登了趙有生寫的文章。
《振興民族經濟,複興中藥產業——誰說中藥不行?》
“中藥學,是我國的傳統醫學,有著悠久的曆史,經過幾千年來醫學家的補充和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係。
在曆史的發展中,中藥學以她獨特的魅力,讓無數人解除病痛折磨,讓人健康。中藥的發展,以及進入現代社會的科技化發展也一直受到華夏人的廣泛關注,雖然我們有一段時間批評中藥是糟粕,是迷信,但如果沒有任何作用和效果的話,怎麼可能傳承千年?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傳統的中藥學既迎來了她的高速發展時期,越來越多的人重新開始研究中藥,相信她的療效,以及對身體的損傷比西藥更小,也更利於恢複和吸收,這些,都是西藥無法比擬的。”
看著這個開頭,劉連暗暗點頭,他真的沒想到,趙有生搞醫學有一手,沒想到文字功夫也有兩把刷子。
劉連繼續往下看去,隻見文章經過開始的鋪墊後,話鋒一轉:
但是,縱觀中藥的發展形勢,筆者卻感覺喜憂參半。
可喜的是近幾年來,中藥產業增長態勢平穩。據中國醫藥數字圖書館統計,2002~2005年,我國中藥工業(含中成藥工業和中藥飲片工業)的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呈逐年遞增之勢,發展態勢平穩。
另外,行業整體素質明顯提高。首先表現在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隨著gmp、gsp、gap、glp等規範分別在醫藥工業、商業、中藥材種植、醫藥科研等領域的推廣實施,醫藥企業的整體素質和行業秩序明顯好轉,藥品質量也明顯提高。
近年來,國家積極推行中藥行業gmp認證,同時鼓勵中藥企業進行兼並重組,這一舉錯淘汰了相當一部分劣勢企業,使中藥行業的整體環境得到明顯的優化。
其次,大型企業已顯雛形。經過近幾年的調整和發展,中藥行業已慢慢開始形成新的格局,明顯呈現出產業集中度不斷增高的趨勢。規模大、現代化程度高的企業利用品牌、資金、技術以及政策上的優勢,抓緊兼並、重組和改造其他企業,使企業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現已形成“北有同仁堂,南有廣藥集團”的兩大強手局麵,其次太極集團、彙仁集團、津門天士力、蜀城地奧、沙城九芝堂等也在不同的領域和區域各有所長。
最後,技術平台建設不斷加強。目前,我國初步建立了技術較先進、與國際通行規範較為接軌的藥物創新體係雛型。國家對於新藥篩選中心、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glp)、國家重點實驗室、藥代動力學研究技術平台、新製劑和新劑型研究技術平台等給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國家創新體係。”
看著文章,雖然劉連對其中很多地方弄不太明白,但他卻能感受到趙有生的認真和博學,這些內容,沒有深入的鑽研和探索是寫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