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全麵考察(1 / 2)

對江東這樣的農業縣來說,國家近年來農業投資的項目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下來,一是農業局,一是農辦。

在許多人眼裏,農辦是一個難得的肥缺。

沈高曾任縣府辦副主任,歐陽明輝支持沈高列為此職的考察人選。

測評過後,張東峰找鄉裏幾位主要領導談話,摸清幹部的思想基礎情況,了解鄉裏的發展思路,結合天勝鄉的情況再思考幹部的構成和配備。

因為是中期調整,張東峰向縣委提出在“大穩定、小調整”的前提下,借機構改革進一步完善鄉鎮的領導幹部配備。

其基本思路是根據基層黨組織建設和經濟發展需要,每鄉配備一名熟悉黨務工作的副書記、一名熟悉經濟工作的副鄉長和一名熟悉農業工作的副鄉長,提拔一名年輕、或非黨員的年輕女幹部出任鄉鎮副職,做為縣級領導班子後備幹部。

幹部培養工作要有前瞻性,張東峰覺得這個思路就有前瞻性。

完成與主要領導談話後,張東峰叫沈高給找了一間房,想躲在裏麵清靜一會兒,電話卻不讓他清靜,不斷有縣級部門或與張東峰要好的朋友打電話過來,說與張東峰久不碰麵,邀約晚上一起吃飯。

不早不遲,偏偏在這個時候請吃飯,醉翁之意不在酒,張東峰以下鄉蹲點為由,婉拒了他們的要求。拒絕一個又來一個,弄得他不勝其煩,最後幹脆關掉手機。

考察組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要回城,沈高強留考察組吃飯。

李小華說考察組有紀律,不能接受任何被考察單位和考察人的宴請。

沈高找到張東峰,提議:“張部長,鄉下哪來什麼宴請,不過是農家一點粗茶淡飯,村裏的支書也想見見組織部長,請示農村組織建設的相關問題。”

這是一條張東峰無法拒絕的理由,夯實基層政治基礎一直是張東峰解不開的心結,他可以拒絕縣裏的幹部,卻無法拒絕農村支書。

張東峰點了點頭,說道:“加強農村組織建設也是這次考察目的之一,就借這次機會,探討農村組織建設工作。”

民以食為天,本來吃飯不需要理由。隻是某些飯局需要理由才能吃得心裏踏實,張東峰為考察組接受宴請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

人事無小事,人事調整往往牽動著幹部最敏感的那根神經,考察組不得不慎之以慎。

盡管機構改革隻是對縣級部門,江東縣委把鄉鎮、街道納入考察範疇有兩個目的。一是考察預備調整和提拔的對象,並借此對各鄉鎮、街道的工作進行係統考察。二是通過考察發現人才。

第四小組負責考察三個鄉鎮,原定三天時間,計劃不如變化,除了天勝鄉比較順利外,其他兩個鄉鎮在考察中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嚴重問題。

事關重大,張東峰不敢以思想和價值取向對這種事件定性,通過有線電話找到在躲在清元山的鄭冠華,請示如何處置這類事件。

“水至清則無魚。”這是鄭冠華聽完張東峰的彙報說出的第一句話。

張東峰覺得鄭書記的內心在悄然不覺地發生變化,他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獲取政治上的前途,開始注重起經濟利益,甚至極有可能利用權力牟取私利。

絕大部分腐敗與建築有關,原來鄭冠華隻把握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把握建築風格,現在,鄭冠華對江東縣的一些項目,從圖紙設計,到建築商的選擇都會作出具體的指示。

如果不稱意,鄭冠華甚至直接會否決一個工程項目。任何行為都與一定的利益相關聯,張東峰覺得鄭冠華的這些異常行為,並非單純的行政和領導行為。

現在鄭冠華說的這四個字暴露了他內心的這種轉化,暴露了價值的取舍,張東峰不置可否。

對於自負的鄭冠華來說,誰越反對他,他越會在牛角尖上漸行漸遠。為此張東峰越來越多地選擇沉默以對。

在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來看,他人的沉默是對自己的否定,對於自負的人來說,他人的沉默就是順從。

鄭冠華最後說道:“幹部考察組隻負責考察幹部,不負責調查和處理幹部。”前麵說完一番大道理後,隻有這句話點到了問題的實質。

張東峰接話道:“鄭書記,我們把調查了解的情況向紀檢監察部門通報,由他們出麵了解情況。”

鄭冠華並不希望自己的屬地出現混亂,更不希望部下出事,於是以教導的口氣說:“原來紀委下過這方麵的文件,說明審計、紀委對這方麵的情況是掌握的,查不查、處不處理這種情況,他們肯定有自己的考慮,你隻負責考察好幹部。”

“我考察的對象如果帶著問題,我怎麼下考察結論?”張東峰心想,隻是他窩了一肚子火又不好表露出來,隻好自嘲一句:“放心,鄭書記,我不會狗拿耗子管多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