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獻忠的態度很明確。
白國擺在棋盤上的兵馬,已經是他們最簡單的一張底牌了。
若連打仗都打不過,後麵更無需再談。
那他情願繼續花錢消災,保住未來幾十年的太平。
楊明可以敷衍得了兒子,卻敷衍不了秦獻忠。
他苦笑道:“現在不行,大興久疏戰陣,昨日能打贏鐵浮屠,全賴火炮之威。”
“可是不瞞伯父,現在全天下也隻有那幾門火炮。想正麵抗衡白國,至少要幾千門火炮。”
“但是大興的情況,伯父應該比我更了解才是,如今軍費已經占到了賦稅的十之八九,若各軍要擴充火炮隊,還要再翻倍。”
隻要有錢就能打贏。
可是錢從哪裏來?
這句話,不消楊明說出口,秦獻忠也已經知道了。
他當上宰相之前,曾經任過三司使,三司主管大興的財政,權柄還在戶部之上。
他對大興的財政狀況,不敢說了如指掌,也算得上是如數家珍。
情況並不樂觀。
大興商業繁華,賦稅收得比前朝要多近十倍,本不該缺錢用。
但是大興卻有任何一個朝代到後期都避免不了的問題,即冗員、冗兵、冗費。
首當其衝的是冗員。
大興立國二百餘年,累積下來,不知道有多少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也不知道有多少形同虛設的官位。
本來大興就尤為優待讀書人,哪怕隻是個小小秀才,也可以免除賦稅,若是考中舉人、進士,那更是連全家的賦稅都不用交了,這收的賦稅已經少了。
而為了安置這些讀書人,每過數十年,便會增設一些官位,用以安置儒生,免得他們學無所用,會滋生一些不利於統治的想法。
久而久之,便成了冗員。
再來是冗兵。
冗兵則是因為大興的軍事體係錯綜複雜,朝中單單可以算得上主管兵權的衙門就有樞密院、兵部、三衙三處,三衙實際上又可以分為親兵、步兵、騎兵三處。
此外還有禁軍、廂軍兩大體係,各家都自成一派,向來無法調節,誰也不想吃虧,吃空餉、貪墨撫恤銀,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上麵層層剝削,唯獨苦了下麵的士兵。
到頭來是錢越花越多,戰力卻沒有絲毫提升。
而冗員和冗兵,就會造成冗費。
冗,多而無用也,這便是無端端白花了許多銀子在不必要的地方。
如果大興能開源節流,解決三冗問題,就能拿出足夠的銀子,改變現在的局麵。
秦獻忠執掌朝政二十餘年,對大興的情況再了解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