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病倒(1 / 2)

汾陽王府與當今皇室的血緣比較遠。他們家最早的一代王爺,是太|祖皇帝的兄弟,本是近支。可經曆過三代王爺傳承之後,到了高楨這一代,都快出五服了。相比宗室裏其他的分支,他們還是跟皇室比較親近的。但要論繼承權排序,那估計要太|祖皇帝所有的男性後代都死光了,才會輪到他們。

汾陽王府從開府起,就一直安守原籍嘉定,沒有涉足朝政,也沒有軍權,靠著祖上留下來的產業過活,頂多就是在嘉定的宗室群體中比較有體麵而已。如果換了在京城,這點體麵還要打些折扣。因為京中的宗室,大部分人與皇室的血緣關係都比他家近。

汾陽王府,是空有王爵、完全沒有實權的宗室王府代表。本朝開國以來,無論哪一位君主當朝,都沒人會認真拿他們當一回事。該示恩於宗室時,表示一下就行了,說到防備?警惕?就連先帝都隻會覺得這種想法太可笑。

可是如今,當今聖上素來被公認是比先帝更有腦子的君主,他居然就做出了扣下汾陽王世子的決定來。這個決定帶有太深的質子意味,讓人不得不多想,皇帝到底要幹什麼?

這是要防備宗室的意思嗎?可皇帝真要防備什麼人,也該先拿京城裏這些手中多少有些實權的宗室開刀才對,拿個遠在千裏之外的閑賦郡王府做靶子,又有什麼意義?

眾宗室們認真回想近段時間皇帝的舉動,似乎沒有特別明顯的針對他們的動作,可汾陽王府也沒見做過任何惹皇帝忌憚的事呀?汾陽王世子不過十七八歲年紀,為人也十分老實,讀書平平,不出挑但也不是蠢蛋,既沒有優秀到讓皇帝忍不住留下栽培,也不會不學無術到讓皇帝下令留他在京裏讀書的地步。而據汾陽王太妃回憶,早前新孫媳婦剛進門不久,她入宮陪太後聊天的時候,從來沒聽太後說過,要把她的孫子留下來。皇帝這個決定,必然不曾問過太後的意思。

眾宗室們可以暗中議論紛紛,猜想皇帝的用意,但汾陽王與汾陽王太妃卻沒有這個耐性。皇帝旨意都下來了,令他們回南,他們就拖不了幾天了。在離開之前,必須得把皇帝的用意弄清楚了才行。汾陽王世子還是少年人,一個人留在京裏,沒個長輩看顧,天知道會不會學壞?他的新婚妻子必須留下來陪他,可是新媳婦連老太妃與王妃都未拜見過,似乎也不合規矩。最重要的是,皇帝究竟想要對他們汾陽王府做什麼?!

然而皇帝麵對汾陽王母子的試探,表現得很平靜,很淡然,除了態度不夠親切以外,看不出有什麼不對。他隻是說,想要宗室子弟多讀點兒書,進學明理,別總是吃喝玩樂、遊手好閑的,一點實事都不幹。

汾陽王壓根兒就不信!宗室子弟裏又不是沒有聰明能幹的,現就有一個高楨佇在那兒呢,又有擁立之功,還是皇帝的親侄子。除他以外,京城宗室子弟中也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的,文武都來得,怎不見皇帝有提攜的意思?既沒有這個意思,那他們家的孩子又何必受那個苦?汾陽王世子在嘉定也有讀書習武,並不曾荒廢了歲月,橫豎他不是紈絝子弟就行了,何必非得逼得他與家人分隔千裏呢?

皇帝沒有給出回答,汾陽王太妃便去太後麵前求。

太後其實也十分意外,她生小兒子的氣,已經有些時日,皇帝低聲下氣地哄她,她也漸漸有些回轉的意思了,隻是對小兒子依然有幾分戒心,時刻要提防著他會對大兒子不利罷了。汾陽王府幾時得罪了小兒子?她完全沒有頭緒。

汾陽王太妃見狀,倒隱隱有個猜想了。新孫媳婦認親的那一日,廣平王也過來了。見他雙眼複明,自家兒子便歡喜地恭賀了一番,又與他一同答應了另一位王爺的邀請,前去赴一個詩會。興致來時,他還與廣平王一邊小酌,一邊聊了好長一段時間。廣平王在嘉定居住時,兩人時時有機會相處,本就比旁人都更親厚些。那日當著那麼多人的麵,汾陽王一時歡喜,還連說了好幾遍:“複明了就好,你這一身的才學、本事,若是真個做了瞎子,豈不可惜?今後你又可以大展鴻圖了,我真心為你高興。”

難道就是因為這幾句話而惹的禍?可這話裏又有哪一句說錯了呢?

若隻是這個原因,孫子在京中倒不至於有什麼危險。汾陽王太妃一邊故意用閑聊的方式,將當日的情形告知太後,一邊在心中暗暗盤算著,今年是不成了,來年開春後,是不是讓兒子上個折子,推說自己或者婆婆病了,讓孫子孫媳婦回南侍疾,好把他們小兩口給解救出來?

汾陽王太妃能想到的事,太後也很快就想到了。先前她隻是不知道汾陽王都說過些什麼罷了,如今知道了,心中頓時添了幾分怒氣。當著妯娌的麵,她不好發作出來,可是等人走了,她就忍不住摔了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