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宗室皇親勳貴朝臣,全都恐慌起來。他們見不到皇帝,不知道傳言是真是假,但若皇帝果真傷重,那就是動搖朝綱之事!更別說刺傷皇帝的還是皇後了。皇帝如今膝下隻有兩子,俱是皇後所出,若皇帝因皇後行刺而有個好歹,皇後的血脈又怎好繼承帝位?端嬪雖有孕,離生產還早,又不知男女。皇帝連個繼承人都沒有,要是真有個三長兩短的,國家社稷要怎麼辦?
別說宗室們了,朝臣就先坐不住了。當中也有不少是皇帝登基後才提拔起來的心腹重臣,他們的身家榮辱可以說都寄托在皇帝身上,是世間最關心皇帝安危的人。他們幾乎是在苦求了,無論如何也要見皇帝一麵。傳言是否屬實?皇帝傷得到底有多重?他們總要知道實情吧?
再加上晉陽王從中慫恿,乾清宮外一時群情洶湧,皇帝在殿內頭痛得要死,卻知道是不能再躲下去了。無奈之下,他隻好命太監請了幾位宗室長輩與六部尚書、尚太傅並幾位大學士入殿,告訴他們,他還沒死。
晉陽王不在其中。
眾人確實看見了活生生的他,但心中的擔憂半點沒減少。皇帝眼上的傷太明顯了,根本沒辦法掩飾過去。雖然皇帝召了太醫來向眾人說明,他的傷隻是看著恐怖,其實眼睛沒瞎,隻要好生休養,就能複原的,但在座的人裏信這話的,十個裏也就隻有三個罷了。大多數人心裏都有數:皇帝的右眼看來是很難好了,隻用一隻左眼,肯定會加重其負擔,時間長了說不定連左眼也要瞎掉。那時候該怎麼辦呢?皇帝根本就沒有成年的皇位繼承人可以支撐大局啊!
就在有人想起皇長子年紀都十三歲了,也開始聽政了,好好教導一下,過得幾年就可以接手大位的時候,晉陽王又搶先出麵了。他再次恭請皇帝廢後,因為氣病婆母的罪名遠不是刺殺皇帝的罪名能比的。皇後膝下二子,皇帝一旦出事,繼位的就會是她的兒子,目的性太強了,已經與謀逆無異。晉陽王認為,這種行為絕對不能姑息,作為懲罰,皇帝必須要將皇後廢掉,方能正視聽。
皇帝氣得要死。他原本還真的挺生兩個兒子的氣,哪怕明知道皇長子是無辜的,也要生出幾分猜疑之心,把人禁足了防備著。可如今晉陽王一提廢後之事,他倒改主意了。現在他再怨恨皇後,也不能廢了她,一旦廢了她,兩名皇子就失去了嫡出身份,皇長子也不好再以嫡長子的身份立儲了。萬一如晉陽王所言,還要治罪兩名皇子,那又有誰能成為皇帝的繼承人呢?端嬪還沒生產,皇帝可不相信,晉陽王會好心地等待著他能再生出一位皇子來做儲君。他說不定正打著要做“皇太弟”的主意呢!
皇帝心中,此刻早把對廣平王父子的那點猜忌給拋諸腦後了,現在對他來說,最需要防備的是晉陽王!
見過眾臣這一麵,皇帝也不理會晉陽王的請求,就命眾人退下了。雖然有很多人自認為地位超然,有資格跟皇帝商量一下接下來的行事計劃,皇帝也沒留下任何一個人。他將人趕走後,立刻就命身邊的心腹內侍去調查,皇後行刺的消息是如何走漏出去的!
應該不會是趙琇透露的。趙琇與高楨說話時,不但旁邊站著人,窗子的另一邊也坐著皇帝。她所說的每一個字,都被聽得清清楚楚,並沒有泄密之嫌。那麼消息就一定是從別的渠道泄露出去的!
經過一日徹查,司禮監報了上來,卻是慈寧宮東廡房裏住著的一位皇考貴人,身邊有個宮女在皇後行刺之後,皇帝下令封閉宮門之前,溜出了慈寧宮門。
這名宮女原是王賢妃時舊人。王賢妃死後,她宮中的宮人四散,被分配到各處宮殿當差,其中一部分就侍候了後來的低位嬪妃。晉陽王起初與他們已經斷了聯係,但新君繼位後,他不知是不是有感於自己在宮中沒有人脈,也沒有消息來源,就跟生母的舊仆們重新聯係上了。也不費什麼功夫,他隻需要每次進宮時,給他們賞點銀子,帶點兒成藥,讓手下的人幫他們傳個家書,照應一下他們的家眷。時間長了,這些四散的王賢妃舊人,便又重新投回晉陽王麾下,為他辦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