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換位進攻(1 / 2)

讓陸軍在聖迭戈上岸,即可以看成是冒險,也可以看成是一著妙棋。

當然,這也在最初的計劃之外。

按照最初製訂的作戰計劃,登陸成功之後將首先攻打洛杉磯南麵的長灘港,然後讓陸軍在這裏上岸。如果南下的進攻行動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將由陸戰隊負責攻打聖迭戈,陸軍則向北麵推進。最終目的是攻占整個西海岸地區,奪取通往美國中西部地區的幾條主要鐵路與公路,攻占洛基山脈的幾處隘口。當然,如果有足夠好的機會,也可以在完成這些任務之後向東推進。

問題是,打到這個時候,中**隊並沒攻占長灘港。

雖然在很多參謀看來,應該繼續增派陸戰隊,首先掃蕩南加州,特別是控製住美墨邊境地區。在此之後,才讓陸軍參戰,由陸軍負責奪取長灘港,然後以此為基地向北推進,掃蕩西海岸地區。

這麼做的主要理由是,如果讓陸軍在此時上岸,隻會增加作戰指揮的混亂程度。

當然,這麼說不是沒有道理。

陸戰隊依然在海軍的編製之內,因此與艦隊配合作戰沒有任何指揮層麵上的問題,而陸軍則與海軍沒有直接關係,陸軍作戰部隊也不受艦隊節製,即便建立了協同作戰機製,也不見得能夠有效配合。

拿空中支援來說,一直以來協助陸軍的都是空軍,而不是海軍航空兵。

顯然,如果讓海軍航空兵為陸軍的作戰部隊提供空中支援,僅指揮控製就多出了兩個沒有多大必要的環節。即陸軍的作戰部隊首先得把支援請求發送給陸軍前線指揮部,再轉送給海軍的前線指揮部,最後才會送到艦隊手裏。相反,如果是陸戰隊,支援請求可以直接發送給艦隊。

問題是。提出這些意見的主要是海軍與陸戰隊的參謀。

也就是說,這些參謀在提出建議的時候,顯然更加傾向於讓海軍單獨完成攻占美國西海岸地區、至少是占領重要地區的作戰任務。等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之後,再讓陸軍來打掃戰場。

顯然,這個想法未免有點自私。

事實上。顧祝同也有類似的想法,畢竟他是海軍將領,而不是陸軍將領。

隻是,顧祝同看到的是硬幣的另外一麵。

這就是,如果由陸戰隊單獨承擔攻打南加州的作戰任務,即便能夠獲得殊榮,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此外。還存在一個極為嚴重的隱患。

這就是,如果陸戰隊沒能完成作戰任務,那麼陸軍上場後就不是打掃戰場,而是來收拾爛攤子。

到時候,陸戰隊得到的不是殊榮。而是恥辱。

顯然,海軍也會受到牽連。

更重要的是,顧祝同已經投入了十四個陸戰師,而他總共隻準備了十六個陸戰師,即他手裏的預備隊就隻有兩個陸戰師了。

把最後的兩個陸戰師派上去,就能掃蕩整個南加州嗎?

雖然美軍已經開始撤退。而且崩潰的跡象極為明顯,但是顧祝同有理由相信,美軍還沒有到徹底戰敗的地步。

顯然。即便把兩個陸戰師加上,也未必能夠迅速攻占南加州。

這樣一來,派陸軍商場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顧祝同決定調整作戰計劃,讓陸軍在聖迭戈上岸,並且由陸軍逐步接過攻占南加州的作戰任務。而陸戰隊則回師北上,負責攻打長灘港。隨後還得修複長灘港。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作戰計劃已經被改得麵目全非了。

首批上岸的四個陸軍師中,有一個標準的裝甲師,另外三個則都是摩步師,即四個師都是裝甲部隊。

顯然,這也是當時登陸的中**隊中最欠缺的作戰力量。

從裝備配置來看,陸戰師的裝甲力量並不見得比陸軍的裝甲師弱,可是在編製上,兩者有著明顯區別。

這就是,在陸軍的裝甲師中,裝甲力量是集中起來使用的,而不是分配給步兵部隊。

也正是如此,兩者的作戰能力才有明顯差別。

相對而言,陸戰師更適合打混戰,即在亂中取勝。對陸戰師來說,戰場局麵越亂,占便宜的機會就越大。原因很簡單,在混亂的戰鬥中,考驗的是部隊的小股作戰能力,而這也正是陸戰隊的強項。

相反,在正規作戰中,陸軍的裝甲師就更加厲害了。

三月十三日,率先上岸的第七十七裝甲師就開出了北島軍港,開始向東挺進,目標是聖迭戈東麵的埃爾森特洛。

這座小鎮就在美墨邊境線上,往南數公裏就是墨西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