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單次出動率在百分之五以上,轟炸行動就沒有多少意義了。
原因很簡單,轟炸機是最為昂貴的戰機,而新式重型轟炸機又是轟炸機中最貴的,也是當時世界上最貴的戰機。
比如,製造一架b-29的花費足夠用來製造十多架p-51d!
當然,中國空軍的轟炸機也不例外。
在一次戰鬥中就損失了七百多架b-29,不管美國多麼富裕、不管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多麼強大,也承受不起。
要知道,就算波音公司的兩條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個月也隻能生產一百架b-29。
也就是說,一次戰鬥的損失,相當於大半年的產量了。
如果以價值衡量的話,七百多架b-29相當於三支擁有三艘艦隊航母的戰鬥艦隊,而且還包括了所有護航戰艦與艦載機。
也就是說,美軍用相當於三支艦隊航母的代價,隻換得了重創六艘巡洋艦,以及擊落三百多架戰鬥機的收獲。
顯然,美軍的損失比收獲大得多。
這樣的轟炸行動不但沒有意義,反而嚴重削弱了美軍的戰鬥力。再打一次的話,恐怕美軍就沒有多少轟炸機可用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把這些轟炸機用到別的地方,比如用來守衛波多黎各,肯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還有更適合使用這些轟炸機的地方,這就是美國西海岸地區。
雖然在自己的本土上進行戰略轟炸是一件很難想像的事情,但是美軍要想把中**隊擋在西海岸地區,就必須投入足夠多的轟炸機,把中**隊的占領區變成焦土,讓中**隊無法向東推進。
事實上,當時美軍的大部分轟炸機都部署在中西部地區,主要任務就是去轟炸占領著美國土地與城市的中**隊。
美軍沒再盲目使用轟炸機,顯然是明智之舉。
如果美軍在十六日再次出動轟炸機群,對付正在通過巴拿馬運河的第34艦隊,肯定會付出更加慘重的代價。別忘了,已有三支戰鬥艦隊進入了加勒比海,而且九艘艦隊航母都搭載了大量戰鬥機。更重要的是,顧祝同也吸取了教訓,讓第34艦隊在進入運河之前就把艦載機派往聖何塞島。也就是說,總共有十二支艦載航空兵聯隊的戰鬥機可用,加上岸基航空兵,當時顧祝同手裏總共有一千多架戰鬥機。顯然,美軍的轟炸機群就算達到了十五日的出動規模,也討不到半點好處。
當然,美軍沒有盲目行動,反而給顧祝同製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這就是,在中國海軍圍攻波多黎各的時候,美軍的轟炸機群是一個潛在的威脅,甚至是最大的威脅。
別忘了,美軍已經沒有艦隊航母了,大西洋艦隊形同虛設。
這樣一來,美軍要想阻止中**隊攻打波多黎各,唯一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數量充足的重型轟炸機。
到了加勒比海北麵,顧祝同就沒有那麼多的優勢了。
雖然防空警戒艦更多了,但是“渡鴉”預警機在飛到戰場上空之後,最多隻能巡邏兩個小時。
這就是說,顧祝同很難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支持與掩護。
更重要的是,因為美軍在波多黎各部署了一支不算弱的戰術航空兵,所以顧祝同還得把夜間防空的任務交給岸基航空兵。
這樣一來,白天的防空任務就這能交給艦載航空兵。
至於通過突擊摧毀波多黎各島上的機場,這也是很不現實的,即波多黎各太大了,而且有大大小小近三十座機場與野戰機場,還能得到來自古巴與美國本土的支援,即便顧祝同把四支航空戰鬥艦隊的戰鬥力發揮到極限,也很難一舉奪得製空權,勢必要在這裏跟美軍爭奪一番。
顯然,顧祝同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艦隊身上。
所幸的是,他也沒有把艦隊看成是無所不能的。
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的戰鬥就表明,即便艦隊足夠強大,在麵對大陸的進攻中,也要承擔很大的作戰風險。
要不然,“衛青”號就不會遭到重創。
隻有合理利用所有兵力,讓各支作戰部隊都發揮作用,才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所幸的是,這次不再是跨大洋進攻,後方基地就在一千多公裏之外,即便是美國西海岸的占領區離波多黎各也不到三千公裏。也就是說,顧祝同不但有艦載航空兵可用,還有岸基航空兵,以及強大的空軍做後盾。(未完待續)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