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反差(1 / 2)

這個國家,就是與歐洲大陸隔著一條狹窄海峽的英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的戰略價值遠在俄國之上。

雖然在處置俄國的時候,德意誌第二帝國表現得很有攻擊性,甚至是咄咄逼人,但是並沒有改變一個基本事實,即德意誌第二帝國是戰略弱勢的一方,其總體戰略是防禦性的,而中國則是戰略強勢的一方,總體戰略是攻擊性的。也就是說,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戰略重點是維護其既得利益,而中國的戰略重點則是獲取更多的利益。說得直接一點,中國的總體戰略是包圍德意誌第二帝國,盡可能的壓縮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勢力範圍,而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總體戰略則是突破中國的戰略包圍圈,擴大勢力範圍。

從這個角度看,俄國的戰略價值並不明顯。

原因很簡單,俄國所在的歐亞大陸是一塊封閉空間,而且針對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戰略防線已經形成,不管德意誌第二帝國在該方向上投入多少力量,都不可能改變已經被中國封鎖的事實,所能收獲的利益極其有限。

相反,英國則完全不一樣了。

可以說,英國的戰後形態,直接決定了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勢力範圍。

這就是,如果英國在戰後被中國控製,那麼德意誌第二帝國將不可避免的淪落為歐洲的地區性強國,而隻要德意誌第二帝國能夠控製英國,也就能夠獲得與中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基礎條件。

由此可見,英國才是戰後世界秩序的核心。

有趣的是,英國的結局與俄國截然相反。

單純從戰略角度講,中國應該盡力保證英國的完整性,而德意誌第二帝國則應該設法肢解英國。主要就是,如果中德在英國展開鬥爭,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優勢並不明顯。而與英國投入中國懷抱相比,設法把英國肢解成幾個國家,而且每一個都弱小到難以成為中國遏製德意誌第二帝國的馬前卒,顯然對德意誌第二帝國更加有利,而一個完整的、強大的英國必然會對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構成威脅,成為德意誌第二帝國稱霸歐洲、甚至是統一歐洲的主要障礙。

問題是,德意誌第二帝國也堅決反對分裂英國。

顯然。這肯定不是處於戰略上的考慮,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這個其他因素。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歐洲所扮演的角色。

要知道,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戰後首先要確保的就是歐洲霸主地位。問題是,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是戰敗國。嚴格說來,在西歐地區總共隻有兩個戰敗國,即法國與比利時,而比利時過於弱小,法國則遭到重創。也就是說。這兩個戰敗國對德意誌第二帝國都沒有威脅,同時在歐洲的影響力也跌到了穀底。相反,除了德意誌第二帝國之外,在歐洲擁有強大影響力的都是戰勝國,包括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希臘,而這些國家肯定不會像戰敗的法國那樣聽從德意誌第二帝國的擺布,特別是意大利,肯定會謀求在歐洲獲得足夠大的發言權。

在這種情況下,德意誌第二帝國要想成為歐洲霸主,就得采取一些手段。

顯然。武力手段行不通。

不管怎麼樣,德意誌第二帝國都不可能把槍口對準同盟國集團成員國,這麼做等於自取滅亡。

經濟上,德意誌第二帝國自身的問題都很多,也就談不上援助歐洲國家了。

結果就是,德意誌第二帝國隻能在政治上想辦法。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德意誌第二帝國要想成為歐洲霸主,而且主導歐洲事務。就必須用行動來維護所有歐洲國家的利益,並且為所有歐洲國家製訂一個奮鬥目標,而這個奮鬥目標就是實現歐洲的大統一。

顯然。英國也是歐洲國家。

也就是說,德意誌第二帝國在稱霸歐洲的道路上。不但不能把英國排除在外,還要保證英國的完整。

更重要的是,隻有保護好英國,才能讓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國的民眾相信,德意誌第二帝國確實是在維護歐洲的利益,為歐洲民眾創造福利,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歐洲的強權地位。

正是如此,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可能支持分裂英國。

當然,中國也不會支持分裂英國。

前麵已經提到,隻有一個完整的英國,才有能力遏製德意誌第二帝國,也才能夠成為阻止德意誌第二帝國擴張的橋頭堡。

關鍵是,中國必須獲得英國的統治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