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在英國發生的事情是中國在大戰末期最成功的一次政治軍事行動。
英國戰敗的時候,中國並表示主要占領國,當時隻動用遠征航空兵,奪取了英國南部地區的幾座機場。隨後在與德意協商占領英國的時候,中國也沒有提出過多的要求,僅僅保留了這幾座機場,以及樸茨茅斯港與斯卡帕灣的進駐權。
隻是,對於隨後的行動來說,這些軍事基地已經足夠了。
英國戰敗後的頭半年內,中國就向英國運送了近五十萬噸糧食,其中半數是通過空運到達英國的。
接下來,中國在英國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即無償為英國民眾提供救助。
相對而言,五十萬噸糧食不算多,可是意義卻十分重大。
要知道,在這半年之內,隻有中國往英國運送了糧食,而且無償的把這些糧食分發給正在忍饑挨餓的英國民眾。
當然,這隻是個開始。
隨後,在英國的交通基礎設施逐漸修複,特別是從樸茨茅斯港到英國各地的鐵路基本上恢複運行之後,中國加大了對英國的援助。
到一九四八年,中國輸入英國的糧食達到了五百萬噸
這是個什麼意思?
一九四八年的時候,英國本土的糧食生產基本上恢複了正常,隻是英國一直是糧食進口國,無法在糧食上做到自給自足,而中國提供的五百萬噸糧食,正好彌補了英國糧食產量的缺口。
正是如此,英國成為了幾個主要戰敗國中,第一個不再挨餓的國家。
當數千萬英國民眾不再挨餓的時候,重建工作自然全麵開展。
結果就是,英國是眾多戰敗國中,除日本之外,第一個進行戰後重建的國家,而且其重建力度超過了日本。
主要就是,英國民眾的自覺性相當高。
必須承認,英國是一個優秀的民族。在災難麵前,幾乎每一個英國人都把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放在了首位。
當然,英國能夠迅速開始重建,與中國的援助密不可分。
在一九四八年,中國除了為英國補上了糧食缺口之外,還以賒欠的方式,為英國提供了大量重建用的設備與物資,其中包括上萬台工程設備、八百萬噸水泥、一百五十萬噸建築用鋼材、一千二百萬噸原油與燃油。除了提供物資之外,中國還力所能及的幫助英國恢複工業生產,特別是與重建有關的工業。到一九四八年底,英國已有上百座大型工廠複產,其鋼鐵產量達到了五百萬噸,水泥產量達到了一千七百萬噸,而化工產品達到了六百萬噸,此外其輕工業也有所恢複。在幫助英國工業恢複生產的時候,中國提供的不僅僅是設備,還有技術與資金。當然,利用這個機會,中國企業也進軍英國,而中國企業的投資,占到了英國所獲外資的百分之八十。
經濟層麵上的交往,決定了中國與英國的基本關係。
當然,對英國民眾來講,最熟悉的還是中國的援助人員。
在大戰結束之前,中國向英國派遣了近十萬名非軍事人員,大部分都是援助人員,所涉及的包括醫療、公共衛生、教育、消防安全等等。直到一九五五年,都有近五萬名中國援助人員在為英國人服務。當時,英國有百分之三十的醫生、百分之四十的教師、百分之四十的消防人員、百分之三十的市政管理人員是中國人,而這些中國援助人員所提供的服務,惠及了所有英國人。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在大戰期間,中國的醫務人員至少為三千萬人次的英國病人提供了診治與救助,幫助近百萬名英國嬰兒來到人世間,至少有上百萬英國人因為中國醫務人員的幫助而免於死亡。
有趣的是,中國當局從未宣揚在英國的所做所為。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一項長遠戰略,根本就沒有必要宣揚,也不能宣揚。
在中國盡力幫助英國民眾渡過難關的時候,德意誌第二帝國卻自顧不暇,因此對英國的援助就相當有限了。
問題是,真正占領英國的是德軍,而不是中隊。
顯然,這形成了一個極為明顯的反差,即原本應該為英國民眾提供幫助的占領軍在袖手旁觀,而並沒有占領英國的中隊卻在為英國民眾做實事,讓英國民眾能夠熬過困苦的戰爭時期。
這個反差所產生的影響積累了下來,並且在最終全麵爆發了出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