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結束之前,中國、德意誌第二帝國與意大利就英國在戰後的政治體製問題取得了基本共識,即在保留英國王室的基礎上,實行議會首相製也就是說,英國的基本政治體製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最大的變化就是取消上下院製度,僅保留下議院,並且名為議院
按照中德意三國協商的結果,英國將在大戰結束之後結束軍事管製狀態,並且進行全民大選,產生議院,最終由議院推舉產生首相與內閣政府在組建了政府之後,英國還將進行一次全民公決,即由所有英國人來決定英國的憲法製訂憲法的工作將由議院承擔,憲法在由全民公決之前,將由占領軍的“聯合管製委員會”進行批準也就是說,這將是一部在占領軍的監督下產生的憲法,將是一部和平憲法,因此將對英國的國家權力進行極為嚴格的約束
由此可見,英國保留的權力比任何戰敗國都要多
說白了,英國是當時最受尊重的戰敗國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德意誌第二帝國需要維護歐洲的統一,因此就必須充分尊重身為歐洲國家的英國意大利為了製衡德意誌第二帝國,需要一個足夠強大、而且具有很強性的歐洲國家,而英國是最為理想的選擇中國則為了遏止德意誌第二帝國,需要在歐洲地區獲得一個舉足輕重的盟友,英國是不二選擇
結果就是,三個主要戰勝國都沒在給予英國足夠權力的問題上唱反調
隻是,這帶來了一個的問題
這就是,獲得了足夠權力的英國,成為了歐洲第二核心
顯然,這加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
在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也就是一九四九年初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認識到了這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當時,德意誌第二帝國提出應該對英國加以限製
為此,德意誌第二帝國明確提到,英國是戰敗國,為了防止英國再次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必須剝奪英國發動戰爭的權利與能力,因此戰後的英國不得組建國防軍也不得擁有對外宣戰權,甚至在外交上都必須受戰勝國支配不能擁有結盟、同盟、以及參與國際組織的權利
顯然,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的主張得到了承認,那麼英國將成為第二個日本
重要的是,這明顯違背了中國的利益
結果就是,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中德在英國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分歧,甚至差點在英國發生衝突
當時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占領軍試圖驅逐在英國各大城市進行救助的中國人員,並且準備把所有在英的中國工作人員驅逐出境在德軍展開行動之前,中隊的情報機構獲得了消息中隊率先采取行動,首先向救助人員駐地派遣了占領軍,以防止德軍強行驅逐中國工作人員緊接著,中國海軍出動了兩支戰鬥艦隊,一支從比斯開灣進入英吉利海峽,另外一支進入北海,而且兩支戰鬥艦隊都有三艘艦隊航母,足以封鎖其所在方向上的所有海運航線最後中國外交部出麵,向德意誌第二帝國發出照會,要求德軍不得對赴英中國救助人員施加威脅在進行外交交涉的時候,中國空軍出動了上萬架次運輸機,往英國空運了數萬噸各類物資當時,中國海軍已經接到了由馮承乾下達的命令,如果德軍率先攻擊中國占領軍,海軍將立即發起反擊
事件發生到的時候中德兩隊都已劍拔弩張,中德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所幸的是,最後關頭德意誌第二帝國當局恢複了理智,沒有向駐英部隊下達驅逐中國人員的命令
最終通過外交談判,德方承認了中國救助人員在英國擁有合法地位與權利
當然,這麼一鬧,德意誌第二帝國要求限製英國的問題也浮上了水麵
雖然在整個事件中,英國都是最大的受害國因為德意誌第二帝國封鎖了包括樸茨茅斯在內的所有英國港口,所以中國海軍無法把救援物資及時運到英國,由此導致倫敦等地爆發了自英國戰敗之後最大的饑荒,數百萬英國人在持續三個月的紛爭中沒有得到援助,多的英國人則始終處於饑餓狀態之下但是這起事件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問題,即英國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如果不能妥善處理英國,特別是在中德之間形成戰略平衡,那麼英國很有可能成為中德矛盾的爆發地點
顯然,這也影響到了中國的對英立場
事件平息下來之後,中國改變了一慣強硬的立場,開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