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英國戰後問題的談判一直持續到大戰結束之後,最終中德都做了讓步,德意誌第二帝國放棄了對英國政治形態、外交權利與正當防衛權的限製,而中國則承諾不鼓動英國組建國防軍,也不對英國提供軍事援助
當然,這不是結束
戰爭結束之後,關於英國問題的談判持續了好幾年,關鍵就是英國有沒有組建國防軍實施正當防衛的權利
隻是,英國也加入了進來
當然,在這數年的談判中,英國當局隻是觀察方,根本沒有參與談判的權利,談判雙方依然是中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
談判持續到一九五六年,才最終結束
當然,中國得到了想要的結果
這就是,英國有權組建實施正當防衛的國防軍,但是軍事力量將受到嚴格限製,比如總兵力不得過二十萬,海軍戰艦總噸位不得過三十萬噸、空軍作戰飛機總量不得過八百架、陸軍擁有的坦克等重型武器也受到了限製重要的是,英國不得擁有核武器,也不得把軍事力量用於對外戰爭,隻能在本土遭受侵略的情況下,英國才有調動與使用軍事力量的權力,而在和平時期,英國的國防力量必須受占領軍司令部製約,連最基本的人事任免與軍費預算都得經占領軍司令部批準之後才能實施
顯然,占領軍司令部由中德意三方聯合組建
看上去,英國的軍事力量依然受到了極為嚴格的限製,但是至少要比德意誌第二帝國最初提出的要求退讓了一大步
重要的是,英國由此成為了主權完整國家
當然,這絕對不是德意誌第二帝國想要的結果
隻是,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結果
原因很簡單,談判進行到一九五六年的時候,英國國內的民怨已經非常大了,而且所有矛頭都指向德意誌第二帝國如果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在這個時候做出讓步,英國國內肯定會刮起反德風潮,而這對德意誌第二帝國在歐洲的形象會產生極為嚴重的負麵影響,也會使德意誌第二帝國正在努力推進的歐洲聯合體受到重創隻有做出讓步,德意誌第二帝國才能夠得到其他歐洲國家的信任與支持
可以說,一九五六年是英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僅僅隔了不到一年,即一九五七年初,英國就與中國簽署了軍事援助協議,中國將負責為英國組建一支現代化的國防力量,提供必須的主要武器裝備,並且派遣軍事教官對英國國防軍進行培訓
三年之後,英國國防軍就初具規模了
當然,軍事上的援助,隻是幫助英國恢複國力的第一步
對英國來說,最需要的不是國防軍說白了,二十萬兵力的限製,讓英國國防軍根本不可能成為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因此英國也就不可能憑借國防力量成為強國,甚至不足以保衛國家安全
要知道,即便到二十世紀末,英國的國防基礎都不是其國防軍
英國要想獲得強國地位,真正的基礎是一紙條約,即與中國的同盟條約
隻要有了這份條約,包括德意誌第二帝國在內,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小覷英國,不可能隨意支配英國
問題是,要想獲得這紙條約,比獲得二十萬兵力加困難
直到一九六七年,在英國當局承認南非為國家,並且正式宣布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之後,才擁有了與中國簽署同盟條約的基礎
隻是,由足足過了十年,直到一九七七年,英國才正式與中國簽署同盟條約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需要強調的是,英國在戰後一直奉行親華政策,不管是哪個政黨上台,都把增進跟中國的友好關係當成頭號大事,而且英國民眾對中國的認同度也非常高,而這些與中國在大戰期間為英國提供的幫助不無關係
在大戰結束三十年之後,中英的同盟關係是成為了典範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掌握英國政權的政治家大多在大戰期間出生,或者是在大戰爆發前出生,都親身經曆了大戰,也接受過中國提供的救助在一九八二年當選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是在大戰中被中國救助人員收養的孤兒,如果沒有中國的救助,撒切爾夫人早就死於肺結核了
當然,英國給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負擔,而是實實在在的戰略優勢未完待續)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