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雪峰山下的高沙鎮,狹窄的街道兩邊店鋪林立,在這眾多的店鋪中,“許家糖號”有如鶴立雞群,融進了高沙鋪老少的心中。那些老邁得沒了一顆牙齒的癟嘴老頭老太太,都記得還在他們牙牙學語的時候,這高沙鋪就有了“許家糖”,最愛吃的也是這“許家糖”。他們甚至還說,即便沒有錢,嘴饞的時候,隻要到“許家糖號”的金字招牌下站一站,都覺得口舌生津渾身長出精神來。這麼好的糖,怎麼會不招人喜歡,生意怎麼會不好呢?看看那青石板鋪就的古道上走向雲貴的挑夫擔子,再看看蓼水河邊碼頭的船隻,有幾個不是來買“許家糖”的呢?幾個有見識的,甚至還說得出,早在“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不久的時候,這高沙鋪就有了“許家糖號”的金字招牌,十足的百年老字號哪!
“許家糖號”斜對麵,有一家外地來的餘姓父女,經營上海天津出產的紅紅綠綠的糖果,生意卻十分清淡。當地的閑人,沒事了也喜歡到他們店麵裏聊天,調侃他們說:就是上吊,也得找一棵合適的樹掛繩子,你們到“許家糖號”對麵來賣糖果,豈不是找錯了地方?他們也不敢生氣,向他們陪笑臉,說自己並非有意和許家爭生意,就是想來沾沾光撿漏罷了。這些本地閑人便嗬嗬大笑,說許家糖的奧秘就在秘方上,許家先祖來到這雪峰山下,尋找雪峰山神奇的草藥秘密配置,那些出沒於山嵐煙瘴之地的挑夫貨郎,個個隨身攜帶著許家糖,再厲害的煙瘴也不怕;還有廣東福建那些出海的,船上帶著許家糖,在驚濤駭浪間也不會暈船,這才是寶貝哩!即便是不用秘方配置的普通糖,那也是落口消融,適合沒有牙齒的老人孩子消化。要不,別人怎麼肯不遠千裏到我們高沙來?你們還是掂量著另找門路吧!那姓餘的父親聽了卻坦然說,許家糖固然神奇,畢竟不進山也不出海的人多了去,犯不上花高價去買許家糖,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也不愁能夠養家糊口。那些打趣的閑人都對他們另眼相看,說到底還是你們精明,果然很有門道。另外一家則是兄妹倆,開的一家南貨店糊口。
斜對麵開了兩家店鋪,“許家糖號”的老板許盛山並沒有心思去留意。四麵八方的商客來臨,這都是他的衣食父母,一天到晚滿麵笑容迎來送往,還有作坊裏的生產必須指點,親自掌握配置藥物的關鍵環節,都需要時間和精力。他今年已經六十,在別人,早已是享受兒孫繞膝天倫之樂的年歲,可他不能,樣樣都得親自操勞。
端午過後,前來進貨的比平時多,正午時分,才打發了最後一個來進貨的客人。許盛山倒背著手在鋪子裏巡視,管家婆靈子悄悄走到他身前,輕聲說:“老爺,老管家有請。”
一聽老管家有請,許盛山不禁皺皺眉。許家多年的規矩,他隻掌握製作配藥的關鍵環節,其他如接待前來進貨的客人,生意賬目和夥計生活勞作的繁瑣事務,全都交給管家許盛榜管理,許盛榜能夠作主,用不著請示他便可處置。猶豫片刻,他還是走向賬房,輕輕推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