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那樣,對憋屈,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對他們的心靈成長可不利。”楊清搖搖頭,無論在這樣的年月過過多久的日子,她的很多思維還是與當下的人不同。
金嬸子沒有接話,她可不懂什麼心靈的成長。心靈是個什麼玩意兒,還是先長身體吧。
兩人站在門口看了半天,等馬家的人不打了,才各回各家。
中午午飯過後,金嬸子與尹嬸子都帶著她們做好的衣服褲子,鞋子進屋。
“小楊,今年你說的已經全部做好。你檢查檢查。”
孩子們的早就做好,都是大兩碼的衣服,鞋子也稍稍大一碼。
衣服後年都能穿,鞋子明年冬天也還能穿。
尹嬸子用背簍裝了滿滿一簍子的鞋。
金嬸子帶著兒媳一起搬的衣服,棉衣單衣,都比鞋子占地方。
放在楊清家堂屋的舊沙發上,滿滿的堆了好大一堆。
“謝謝兩位嬸子。檢查就不必了,我點點數就行。對了,明年的鞋子衣服,等正月十五以後再做,行吧?”楊清已經把布料都已經準備好。
隻是讓兩位嬸子歇歇,過年有的忙,等她們忙過這一陣再說。
兩人一聽明年的,臉上的笑容就沒有消失過。
“好,聽小楊的,確實要休息一段時間。正好過年也忙,沒得時間做。”
“咦,金嬸子,這是繡了花?”一件盼盼的衣服上還繡了好看的小花,不顯眼,隻有在袖口繡了一圈,倒挺精致的。
“嗯,我閑著就給盼盼丫頭的一件衣服袖口繡了一圈。多點點綴,隻是不知道會不會給盼盼招去什麼麻煩?”金嬸子還是有些不確定,也是,雖然有些大方向的局勢已經很明朗。
可還有一些小的,細的方麵,不是很明朗,她也是試試。
“應該沒有大問題。”楊清笑著說道,沒有要求金嬸子以後的衣服都繡,多費功夫。也費眼睛,金嬸子的年紀也不輕了,繡花費眼睛又費時間。
給二人結好賬,楊清按住要起身的三人,“兩位嬸子,還有嫂子,你們等等,我給你們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我去拿來,千萬別走,走了,明年開年以後的衣服鞋子,我就去找別人。”
也不等她們拒絕與說話,就急匆匆的跑出堂屋。
過了一會兒,從雜物房,拿出來兩包海帶,兩條幹魚,都是原本都是大魚,晾幹的幹魚。
“也沒有什麼好感謝兩位嬸子的,前段時間,盼盼她爸爸的戰友們給我寄了一些年貨,兩位嬸子一家一包海帶一條魚,這些據說是他們一位家在南方的戰友讓家裏寄去部隊,再給我寄來的。你們也嚐嚐味道。”
楊清的家裏情況,居委會是一清二楚的,包括三個孩子的來曆,楊清亡夫的情況,都有記錄在案。
為此,胡同裏的大爺大媽們都知道楊清家裏的情況。她說是丈夫部隊戰友集資寄來的禮物,在場的人還真不會有所懷疑。
部隊的軍人本來就是來自五湖四海。加上如今南方與港澳那邊近,來往的密切。還有那邊的商品豐富,她們就更加的不會多想。
“呀,那我們可不敢要,你自個兒留著,等過年的時候孩子們吃。”幾人連忙推拒,真不好意思要。
楊清推拒的更快,“家裏還有,快,拿著,回家回家。”說著還讓幾人快回去,似乎不歡迎她們待在自家似的,三人被推著走,到了門外,望著關緊的門,苦笑著說,“瞧瞧,這這這,怎麼辦?”
尹嬸子拿著一包海帶一條幹魚,“好了,咱們把小楊的好記在心裏吧,還回去是還不回去的。”
“對,記住小楊的好。”金嬸子也回了一句。
屋內楊清把衣服鞋子全整理好,父母的,還有孩子們的,自己要備用的存貨。
第三天,天不亮就起床開始做紅燒肉。做了一頓豐盛的早餐,一家五口吃完飯,提著做好的紅燒肉還有準備好的禮物,楊清拿著地址,起了顏家。
在佳琪家裏,熱熱鬧鬧的玩了半天,一直到午飯後才回家。
鬧騰了半天時間,楊清五人回家。但顏家人去擠坐在一起,顏佳琪的大嫂,拉著顏佳琪問,“琪琪,你那同學楊清,家裏是幹什麼的呀?出手可真大方。”
顏家也不差,還更好。從顏父顏母能住進軍區大院的二層小樓就能看出來。
一般的職務,可沒有二層小樓住。
佳琪不明白,“大嫂,清姐的禮物中是不是有什麼了不得的禮品?”她隻關注了之前清姐做的紅燒肉,別的禮物,她都沒有關注。
顏大嫂是部隊的醫生,也不是什麼沒有見識的人,“那倒不是,送的都是外麵都有的禮品。隻是那都是不好買的,我看了眼,那油清亮亮的,一看就知道是好油。”
“好就用唄,清姐不是那占便宜的人。上次她搬新家,我送了她一份不錯的搬家禮,她肯定是借咱家搬新房的機會,還回來。
別看清姐一個人養幾個孩子,可她不缺錢。每個月都稿費加翻譯費比爸媽他們的工資加起來都多的多。”
楊清寫小說的事情,顏佳琪是知道的。宿舍裏的人,隻知道她在教授那接了翻譯的活,寫小說,那些人不知道。
接翻譯的活,大家多少有些羨慕,但也知道,她們自己幹不了,嫉妒都沒法子嫉妒。
“你同學蠻厲害的呀?”顏母放下報紙說道。
“那是,肯定厲害的呀,清姐學什麼像什麼。她還學了別的語種,一樣學的特別的好。我們連現在學的都搞不清楚,可她學什麼都快,發音還特別的標準。
連教授們都說,她說那些語種跟那些本國人一樣,就是俚語也懂,還發音準確的像是在那邊住了很多年的人。”
顏佳琪現在最最崇拜的就是楊清,還沒有催生學霸,學神這兩個詞,要是有,她肯定會說楊清就是學神。
學什麼都快。快的讓人覺得她“不是人”。
顏家人也就是小小的議論了一回楊清。
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一大早,楊清就帶著幾個孩子回娘家,即是過節,也是送年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