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泉村(1 / 3)

五十二泉是一個靠近山區邊緣丘陵地帶的村莊,村裏有12個姓67戶不到400口人,村東的兩棵古槐樹和村北山坡上古寺院遺址當中的兩科高大銀杏樹都顯示著村莊古老的曆史。村子周圍的山上有很多泉水,它們彙合在一起形成一條小河向東流入山邊的水庫,為山外的城市提供飲用水源。據老人們講這五十二泉隻是一個大概的數字,曆史上泉水最多的時候大約有60多處泉水,目前由於連年幹旱大量砍伐樹木和地下水抽取過多,已經減少到不到30處泉水了。除了村裏沒有一個姓人數占優勢以外,這個村莊還有一些與周圍其他村莊不同之處。村裏的主要農作物是酒用葡萄和蘋果樹,村東有一座年久失修早已廢棄成為危房的天主教堂,村西的小學校是一座有100多年曆史的西洋式二層小樓。村民們的房屋也與周圍其他村莊的傳統農村民居不同,是一排排類似解放後城裏工廠宿舍似的中西結合式房屋,擁有其他山村所沒有的下水道係統。不過這個村裏最出名的還是小學校,據縣誌記載這是建於19世紀末的本市第一所山區小學。自創立以來從它的畢業生裏已經走出了兩位將軍,一位省長,取得教授,主任醫師職稱和擔任縣團級以上領導職務的都超過20人。當上國家一級和二級演員,在文藝界取得一定成績者也超過了20人,是全縣所有學校裏畢業生載入縣誌人數最多的學校。

辛迪芳是辛家的第三個大學生,在他考上大學之前大伯家的姐姐已經從北京一所大學畢業回到省城工作,哥哥軍校畢業後分配到二炮部隊。辛家從搬到五十二泉村起一直人丁不旺,祖爺爺搬過來時村裏姓辛的隻有他一戶。傳到迪芳的爺爺時也隻有兄弟二人,爺爺的弟弟也就是迪芳的叔祖父參加八路軍後一直在外麵,最後在烏魯木齊以正師級離休。爺爺過去常說老二離的太遠,要是離的近咱也能沾他點兒光,現在離休了更沾不上他的光了。迪芳的大伯從部隊複員後進了縣城的部隊軍械工廠,村裏仍然是隻有迪芳一家姓辛的。

迪芳在學校的社會學課程老師錢教授,要求所有學生利用暑假時間去進行社會調查,每人寫一篇調查報告題目自選作為成績的一部分。迪芳想就寫一篇關於自己村莊曆史的調查吧,既方便又好寫。放暑假以後他回到自己家先問爺爺關於村莊的曆史他能了解多少,爺爺說五十二泉是個移民村,移民之前的情況即使辛家搬過來的第一代人,他的爺爺也不清楚而且一直不願意講這些事情,後來的事情凡是我知道的都告訴你。辛家原來住在本市東北部另一個縣的山村平鷹台,從那裏遷過來的迪芳的祖爺爺排合字輩叫辛合盛,如果現在找到那裏去的話也許還能把輩份排清楚。要說現在對過去曆史了解最多的人就兩個,人稱二太爺現年92歲的高連聲,隻有他對過去的外國神甫有印象。其次就是當過村幹部現在身體不好已經偏癱的裘德明,因為他當幹部時接待過縣史誌辦來調查的人,

辛迪芳先去拜訪了裘德明,他說當年縣史誌辦的人是他接待的,可本村移民之前的曆史村裏沒人能說清楚,他們還走訪了鄰村的一些老年人。後來史誌辦送他一本新縣誌中有五十二泉村記載的書,你可以借去看一看。如果還有問題到縣史誌辦找當年來村調查的鹹玉良老師,她在這方麵了解的比較多。去拜訪二太爺高連聲時老爺子顯的十分高興,給他講了兩個多小時。他說現在活著的人裏隻有他聽過外國神甫的布道,自他14歲那年第三任外國神甫走後,教堂裏就都換成了中國神甫。他還背誦了一段外國神甫常用的法語,“過去村裏的小學有神學課,用法語講課,包括你爺爺他們那一代人都學過法語,隻不過他們學的時間太短沒有我學的好。”

拜訪了兩位老人以後,辛迪芳和父母商量到平鷹台去走訪一次,為證明自己的身份還特意帶上了身份證。出發那天迪芳早晨6點就上了本村喬清林去縣城跑運輸的卡車,到縣城以後從長途汽車站上了路過平鷹台所屬高民鄉的長途車,下車後又走了一個多小時山路來到平鷹台村。這個村南北兩麵都是高山,當中是一道狹長的山穀,村南有一條小河。迪芳先進了村子最西邊一戶人家的院子,從東屋裏出來一位穿藍色長褲,紅背心頭發盤在後麵的高個子中年婦女“你是外村的吧,來我們這有什麼事情?”聽迪芳說明來意後她說我們家不姓辛姓童。你出門往前走到第三個路口往南去37號院找辛繼敏,這個人60多歲曾主持編輯過辛家的家譜,你的問題他一定能解決。

走到37號門前時大門關著,迪芳上前去敲了敲,一個小孩兒的聲音在裏麵說“進來吧,門沒鎖。”走進院子有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兒走上前來問“你找誰?”“我找辛繼敏。”“找我姥爺,他在家你到屋裏去吧。”迪芳四下看看這個院子,當中鋪著水泥磚,靠東牆搭了一個架子,種的是南瓜和絲瓜,架子下麵放著一輛摩托車,西邊一小塊地種著一些迪芳從沒見過葉子通紅的蔬菜。迪芳走進當中的屋子時從西屋走出一位老者,“小夥子找我有什麼事情,我怎麼沒見過你?”“我是頭一次到這裏來,您當然沒見過了。”“先到屋裏坐吧”迪芳隨主人走進西屋座下後說明來意,又拿出身份證請對方看以證明自己的身份。老者說“你既是辛家的後人今天又是頭一回到老家來,我們應當歡迎才是,你稍等我去把家譜拿來查一下。”

老者走出屋去很快就拿來一本用A4複印紙自己裝訂的書,“你說你祖爺爺叫辛合盛,清末出生,我來查一下。”很快他就從書中找到了相關記載“你來看,這是關於你祖爺爺的記載,辛合盛娶妻辛景氏,隻有一個兒子辛巨偉,後遷往外縣五十二泉村,再往下就沒有記載了。和你家最近的應當是你祖爺爺大哥的這一支目前在村裏還有人,你來看一下,你祖爺爺大哥辛合明的第四代傳人辛繼德還住在村裏,他今年65歲。他們這一支多數人都在外麵,留在村裏的不多,你既然是第五代,看年齡你爸爸應該比他小,按理說應該叫他大伯,當然你們關係已經很遠了。你能回來看看也不錯,畢竟100多年沒有來往過。走小夥子,我帶你到他家去,還有你怎麼找到我家來的?”“村西頭一個姓童的人家告訴我的。”“知道了,他家是新遷來的並村戶。”“什麼是並村戶?你們這兒啥時候安的門牌號兒?”“以前這周圍山溝裏有不少分散的住戶,前幾年政府讓他們從山裏搬下來合並到附近的村子裏好方便管理,我們村來了17戶。至於這門牌兒,是鄉旅遊辦公室讓安的,說是為給以後民俗旅遊提供方便,咱們走吧。”“我還想問個問題,您家院子裏種的紅葉子的是什麼東西?”“我女婿從城裏農業科學院買來種子種的紅菜頭,今年是第二次種,這東西裏外都是紅的,可以生吃味道不錯。”

辛繼德家住在村子南頭靠近河灘的地方,門牌是19號,房子顯的比辛繼敏家要舊一些。辛繼敏走到門前敲了敲門就用手推開門帶著迪芳走進院子,“三第,你家來客人了,快準備迎接吧。”聽到聲音從屋裏走出一位老人,“大哥,這來的是什麼人?”“進屋坐下說吧。”賓主一起走進東屋,客人坐在靠北牆桌子兩邊的椅子上,主人坐在炕沿上。“三弟,還記得編家譜時裏麵有遷到西邊五十二泉村的一支嗎?這是那邊的第5代,我看家譜屬你們弟兄和他家血緣最近,就讓他到你家來了。具體問題你們自己談,我家裏還有事先走了”辛繼敏走後迪芳從包裏拿出在縣城買的禮物放在桌子上,說明了自己的來意。“從你們家這一支搬走有100多年了,今天能回來看看真是不容易,我先給你沏壺茶,中午在我家吃頓飯再走。當年的事情我聽老輩人說過一些,100多年前祖爺爺那輩人沒有上過學的,也沒有過詳細文字記載。我小時候記得看過家裏存的兩封信,據老輩人講那是你祖爺爺的兒子也就是你太爺爺寫來的,他是辛家第一代上過學有文化的人,我記得信裏說村裏教堂辦了免費的學堂,要上學就必須入教。老輩人說當年拿到信以後家裏沒有識字的人,是找村裏一個秀才給念的。老人們對辛家終於有了上過學的人感到高興,但對背叛祖宗入洋教又都深惡痛絕,再加上離的遠後來兩邊就斷了來往。今天你大嫂帶你大媽到鎮上醫院去看病了,我兒子和孫子都在外麵打工,平常家裏就我們三口人。等她們回來讓你大嫂做飯,我把老輩人講過的事情能回憶起來都給你說說。”

主人從一個老式的立櫃裏拿出一本家譜,“你先看看前麵這一段,它講的是我們這個姓是從什麼地方遷到這裏來的。根據老的家譜記載辛家先祖原是外地人明末的軍官,駐防在本省,他所屬的隊伍被清軍擊潰以後參加過反清複明的地下活動。最後為避難逃進山裏來到這個小山村,到現在已經有十幾代人300多年了。我家一直住在這個院子裏,我想你祖爺爺也應該是在這個院子裏出生和長大的,他走後房子由他哥哥繼承現在傳到我手裏。自改革開放以後年輕人大部分都進城去了,現在留在村裏的以老人婦女和小孩兒為主。”迪芳正在看家譜,外麵有人走進院子,“你大媽她們回來了,你先看你的,我去跟她們說一聲,再給你聯係個下午去鄉裏的順路車,省的你走一個多小時的路。”辛繼德在西屋和家裏人說了一會兒話就出去了,他的妻子和兒媳過來看迪芳。“小夥子我聽你大伯說了,你是搬到西邊那一支的第五代傳人,跟我們家血緣最近。當年聽我公公說是因為你們這一支改信了天主教,老輩人參加過義合團最痛恨洋教兩邊才斷了來往,你們家現在還信教嗎?”迪芳看這婆媳二人,大媽是中等個兒,滿頭白發臉色發黃很瘦。大嫂是個小個子很胖,穿灰色短褲白色背心留短發,每日在田裏辛苦勞作太陽曬的皮膚黑裏透紅,看起來身體很健壯。“過去村裏的孩子一出生都要接受洗禮入教,我大伯解放前出生他入過教,我爸爸解放後出生就沒有入過教。我媽是外村來的當然也沒有入過教,現在村裏的教堂我爺爺說自打解放以後就沒修理過都快塌了,村裏除了一些老年人真沒幾個信教的。”

雙方正說著話辛繼德從外麵回來了,“我給你聯係好了,村裏有個在外麵拉石頭的車中午回家吃飯,下午一點鍾走,我讓他們帶你到鄉裏就好換去縣城的長途車了。你們娘倆先去西屋休息,嘉林你11點做飯,讓客人吃完飯再走,我接著給他講老輩人傳下來的陳年舊事。”中午吃完飯以後休息了10分鍾,主人說“走吧。我帶你去上車,以後有時間讓你爸媽也回來看看,和辛家其他人見個麵。”迪芳回到縣城後先去了縣史誌辦,那裏的人說鹹玉良下鄉搞調查,明天早晨來上班,你要見她就明天早晨8點以前到辦公室來等她。還給了他一個手機號碼,讓他事先聯係一次把需要問的問題說清楚,從縣史誌辦出來迪芳想明天要一早趕到辦公室見鹹老師就隻能在大伯家住一晚上了。

大伯家住在縣城西邊軍械廠宿舍飛翔小區,離史誌辦不遠,是一個由9座塔樓組成的住宅區。迪芳到大伯家時大媽出去買菜隻有爺爺一個人在家,迪芳把去平鷹台的事情告訴爺爺。爺爺說“應該去呀,咱們家從那裏搬出來以後100多年和那邊姓辛的沒了來往,現在日子好過了再回去看看也沒有過去那麼多顧慮了,你把那邊村裏的情況給我說一說。”過一會兒大媽回來問清來意,“你大伯以前說過這事,他說退休後去尋根,你哥說等他從部隊轉業回來再說,沒想到你先去了。晚上和你爺爺住一個屋吧,明天中午還來吃飯嗎?”“不用,早晨找完鹹老師就回去了。”

第二天早晨迪芳8點鍾以前就到了縣史誌辦,走進辦公室的時候鹹老師已經坐在辦公桌前麵了。“你就是昨天打電話找我的五十二泉村學生吧,你既然已經看過縣誌裏的一些記載,我再給你找些材料複印一分你拿回去看吧。”鹹老師站起來打開靠東邊牆的一個鐵皮文件櫃,從最上層拿出一份材料,“這是當年搞調查時在其他村和老的縣誌裏收集的一些材料,你跟我去複印一份,以後有問題可以打電話聯係。”迪芳看這位鹹老師高個子很瘦,年紀大約50歲上下,頭發在盤後麵穿紫色帶暗花連衣裙,棕色平跟皮涼鞋。從複印室回來鹹老師說“小夥子先坐下,有問題你趕快問,一會兒還有人來找我。”迪芳向鹹老師提了幾個問題,鹹老師都作了解答,最後迪芳說“我今天就這些問題啦,感謝您的幫助,我走了,再見。”

回到家裏迪芳白天在葡萄園裏幫爸爸幹活,晚上在自己屋裏整理收集來的材料,很快就寫出一分關於五十二泉村清末曆史的材料。清末五十二泉原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小村莊,根據當時的縣誌記載,那個時代周圍各村的人口數量大約是目前的1/3。五十二泉村的原有居民曾與鄰村因為爭奪山林發生械鬥,那一年有正好趕上發生蝗災和瘟疫,在這幾重災難的打擊下村裏人口幾乎減少了一半,剩餘的也紛紛去走西口逃往外地避難,五十二泉成了一個空無一人的幽靈村莊。

周圍幾個村的人見五十二泉人去房空就跑來拆房想拉回去自己蓋房用,正當他們幹的歡的時候縣城教堂的神甫帶著知縣和官軍來到這裏把他們給包圍了。知縣讓被圍住的人群選出幾個代表來見他,向他們宣布五十二泉村的土地房屋和地裏種的莊稼等所有財物都歸縣城教堂神甫所有,你們放下手裏的東西馬上離開。人群中有幾個年輕人不服氣,質問知縣憑什麼這些東西就歸了洋和尚,知縣讓官軍把這五個人抓住按在地上,每人打了40大板。“今天就算饒了這幾個人,你們把這幾個家夥抬走都回自己村去吧。”從這一天開始五十二泉村的所有東西就都屬於縣城教堂的外國神甫了。

緊接著教堂在縣城和附近各村張貼布告,宣布召集當地農民移居五十二泉村。條件是年輕力壯而且要先接受洗禮加入天主教。當然教堂也有它內部的未公布條件,為便於管理,每個姓的數量不能多於5戶,總戶數不超過60戶。當年迪芳的祖爺爺辛合盛在縣城一家醬園剛出師一年,結婚也隻有5個月。夫妻二人住在離縣城5裏路林西村從一個姓秋的朋友秋大哥家借的兩間破房子裏,日子過的十分艱難。看了教堂的布告以後祖爺爺回去和妻子商量,我到縣城來學徒不就是因為家裏窮,為把那幾畝地讓給我哥哥讓他能把日子過下去才來受這種罪嗎。現在人家教堂答應給土地,幫助蓋房子,這樣的好事真是太難找了。入洋教有什麼可怕的,入了洋教還沒人敢欺負咱呐,隻要我不作壞事不仗勢欺人入洋教也沒有對不起祖宗的地方嗎。

夫妻二人統一思想之後就一起到縣城南門外的教堂去報名,據說是第八個去報名的。接待他們的是一個叫伊林泰爾的神甫,因為沒有具體文字記載,神甫的名字不一定正確。這位洋人中國話說的還可以,他問祖爺爺上過學沒有,在家裏都幹過什麼農活兒,又說你的妻子以後就不要再裹腳了,把裹腳布去掉腳放開這沒問題吧。祖爺爺說放腳沒問題,今天回家就把腳放了。我在家裏的時候沒上過學,到縣城以後結交了一位異姓朋友,朋友的父親是位秀才,跟著他學過五經四書,要不然也看不懂你們教堂貼的布告。神甫說你是個勤奮好學的孩子,主會喜歡你的,明天早上你們夫妻來教堂和其他人一起上課然後接受洗禮入教,各項手續結束後簽協議回去收拾一下十天之內搬到五十二泉村去。

當天下午回到自己住的地方以後祖奶奶就把裹腳布去掉了,據說這是辛家女人裏第一個放腳的。第二天上午夫妻二人在教堂辦完各種手續之後,祖爺爺又去醬園結了工錢正式辭職。夫妻二人回到平鷹台對家裏說明情況時,祖爺爺的父母對他們入洋教表示可以理解,家裏給不了你房子和地,用它來換也沒什麼不可以。不過這一舉動在村裏卻引起一場風波遭到村裏多數成年人的反對,第二天晚上前來問罪的人站滿了祖爺爺家的院子。麵對這樣的局勢祖爺爺夫妻二人隻好馬上收拾起東西,連夜逃到10裏地外祖奶奶辛景氏的娘家去了。

祖爺爺的嶽父嶽母見女兒女婿連夜趕來也十分驚訝,問明情況以後嶽父說“事情既然已經這樣不能反悔,有了房子有了地總比窮的房無一間地無一壟要好。入洋教的事先不要讓村裏人知道,明天一早讓老大去把大女婿找來,他去過不少地方見識廣,讓他幫忙拿個主意。”第二天上午祖奶奶的大姐夫被請了過來,聽完祖爺爺的介紹,他說“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有房有地總比沒有要好,隻要你不做壞事對的起良心,沒忘了祖宗就行。我回家收拾一下,明天早晨過來和你們一起走,幫你們蓋上房子安好家再回來也好讓爹娘放心。”

出發的時候嶽父拉來家裏一頭驢讓女兒騎上,等蓋完房子再讓大姐夫把驢送回來,其他東西由兩個男人背上,家裏在家的所有人都一起送到村外灑淚而別。據爺爺回憶說因為距離100多裏,從那以後祖奶奶再也沒回過娘家,迪芳的太爺爺也隻跟著父親回過一次姥姥家。一行三人先到縣城祖爺爺借的房子裏,收拾好他們自己的東西,吃完晚飯後到秋大哥家告別。第二天早晨秋大哥趕來送行,希望祖爺爺以後有機會來縣城的時候朋友還能相聚。路上走了多長時間老輩人沒有留下記載,隻知道他們到五十二泉村時已經是中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