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泉村(3 / 3)

爸爸問“駱大哥,晚上在我家吃頓飯,要不就讓村委會請你一頓。”“千萬別這樣,今天我已經和教區的人約好了,晚上請他們吃飯,把他們來人監督教堂工程和內部裝修的事確定一下最後的細節,和他們也要簽一個協議。所以我們要馬上趕回去,到縣城上高速公路盡快回城。讓村委會請我吃飯,一個是讓幹部犯錯誤,再有就是引起村裏人對我的不滿,還是免了吧。開工以後還有完工的時候我們還要來的,到時候還是我這個老板請你們一家三口下一次飯館吧。”

縣城教堂在南門外的天豐街,教堂周圍的舊平房已經全部拆除正在蓋樓房,如果教堂沒有門前掛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牌子恐怕也早讓開發商給拆掉了。迪芳到這裏的時間是上午9點,他走到教堂緊閉著的大鐵門前敲了幾下,很快有一個矮個子胖胖的老太太打開一扇小門問“年輕人你有什麼事情在這時候來教堂?”迪芳說明來意,老人說“到後麵辦公樓二樓205房間找姓高的,他管檔案,進去吧。”

迪芳走進教堂後麵的辦公樓找到205房間敲了敲門,“近來吧。”裏麵傳出一個男人的聲音。屋子裏靠西牆是一排鐵皮文件櫃,對麵有兩個單人沙發。靠窗戶有兩個辦公桌,桌子上擺滿了文件。桌子西麵坐著一個穿白色短袖上衣,胸前掛著一個十字架長方臉留寸頭的中年男人正在整理這些文件。“小夥子找我有什麼事情?在沙發上坐吧。”聽完來訪者的敘述他說“你要作的是一件好事呀,隻可惜我這裏沒有曆史檔案,隻有最近這些年的新檔案。查曆史檔案要到省城秋林街教堂主教辦公處檔案室找林修女,這樣吧我給她打個電話看她什麼時候能接待你。”

林修女的手機很快就打通了,高先生先和她說了幾句話,“小夥子,你來和她說幾句把你的意思告訴她。”聽完迪芳的話對方說今天下午要到政協開會沒有時間接待,明天上午8點到9點有時間接待。接完電話高先生問“你們村的教堂現在怎麼樣了?”“有個過去在村裏插過隊的知青現在當了老板,他捐錢修複教堂馬上就要開工了。”“好事情,來小夥子,送你一盤我領唱的讚美詩CD拿回家去聽吧,你現在是教友嗎?”“謝謝高老師,目前還不是,您是什麼樂團的領唱?”“我是教堂唱詩班的領唱,以後有時間歡迎你來這裏聽我的演唱。如果你們村的教堂修好了重新開放,聖誕節也許我們唱詩班會到你們村去演唱。”

從縣城教堂出來迪芳走到離這裏不遠的火車站,看看牆上掛的列車時刻表,離下一趟去省城的短途列車到站還有30分鍾,買張車票他乘火車去了省城。來到尚寧侯街的時候已經快12點了,第二衛生學校的北門開在這條街上,一進大門就是學校的6層主樓。學校對麵是一座規模很大的清真寺,屋頂上有一個很大的綠色半圓形球體。沿路走去這條街上的大小飯館都是*開的清真店,迪芳走進一家小店要了一大碗牛肉拉麵和兩個燒餅,吃完後他走出店門想到清真寺裏去看看。

走到大門前時隻見大門旁邊掛著省伊斯蘭教協會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大門不開旁邊開了一個側門。走進側門在傳達室的窗戶邊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寫著:請遵守本寺教規,短衣短褲禁止入內。看看自己雖然穿著長褲上身卻是短袖襯衣不符合清真寺的要求,還是別進去免得被人家截住臉麵上不好看。迪芳轉回身過馬路走進第二衛生學校的大門,雖然是暑假期間進出校門的人依然很多,在主樓一樓大廳兩邊的布告欄裏帖滿了各種暑期補習班的課程和教室位置安排通知,還有一塊主樓內學校各部門分布圖。走出主樓南門是一片高大的鬆柏樹林,樹下是整齊的草坪,樹林當中有一條用彩色水泥磚鋪成的小路。

迪芳過去常聽老人們講有成片古鬆柏樹的地方就是以前富人的墓地,看來傳教士墓也就在這裏麵了。走進鬆柏樹林前麵是一個十字型的滕羅架,上麵有茂密的紫滕,開著紅花的淩霄,還有一種開著黃花兒以前從未見過的滕本植物。滕羅架下麵的陰涼裏坐著不少正在看書的暑期班學生,迪芳走到中間往四周看去,透過淩霄的枝葉他看見在西南麵有一道灰色的高牆,也許這就是傳教士的公墓了。沿著鬆柏樹林中往南去的小路走出這片樹林隔著一條路南麵還有一小片鬆柏樹林,樹林的那一邊是兩座周圍搭著腳手架正在維修的灰色三層樓房。向西走到灰色圍牆前麵,當中有一道掛著大鐵鎖的鐵柵欄門,裏麵是一排排的墓碑,大門旁邊的牆上有一塊白色的石牌,上麵寫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朝及民國外國傳教士墓。

到了門前卻進不去,迪芳想起剛才在一樓大廳看的學校部門分布圖,看看表時間還早,返回去坐在滕羅架下麵休息。有一位男學生從淩霄藤上摘下幾朵紅色的淩霄花放在嘴裏嘬著玩兒,“這東西能吃嗎?”“不知道吧,這淩霄花是甜的,曬幹了可以作跌打損傷藥用。”快到下午一點時,迪芳起身去了主樓裏的學校物業公司辦公室。物業公司辦公室裏隻有一位穿著淺藍色花連衣裙的中年婦女,“同學你有什麼事?”“老師,我是師範學院的,……”聽迪芳說完來意,那位女老師說“我給學校清潔隊侯班長打個電話,讓他帶你進去看看就是了。”打完電話她說“你到鬆樹林西南邊有個第二食堂,上樓到三樓307房間找侯班長讓他打開門帶你進去就是了。”

侯班長是個小個子胖老頭,長方臉麵色紅潤,說話聲音宏亮,穿一身胸前印有衛校物業幾個字的藍色工作服。他帶著迪芳一邊走一邊說“這些年來傳教士公墓參觀的人多了,有省政協,史誌辦的,教區每年清明來人上墳。旅遊旺季常有外國旅遊者來參觀,都是我負責接待,不過年輕學生來還是頭一次。聽校長開會作報告時說,天主教會要求把墓地和前邊教會學校原來的房子收回去,重開教會學校。學校要求市政府為學校征地建新校區,市政府目前沒錢建新校區學校才沒搬家。”打開鐵柵欄門上的大鐵鎖以後侯班長說“如果這個信學林神甫是死在清末並且葬在這裏,那應該在第9排或更往後,咱們從前往後找吧。”兩個人很快在第10排從東向西第三個位置找到了信學林的墓碑。墓碑是用白色石頭製成的,上麵刻著他的生卒時間1838-1909和中文及法文姓名,下麵是幾行小字:1866年來中國,晚年在醫務學校任教,曾翻譯過多部醫學和神學著作。

“看起來他還是個醫生呀,能找到高森神甫的墓碑嗎?”“如果他是1920年以後死的,那他的墓大概早就沒有了,你可以先到最後幾排去看看。”迪芳查看了後麵幾排,果然沒有高森神甫的墓。“咱們出去吧,您能給我講講為什麼後來的墓都沒了。”“走到門外你再看吧,這圍牆西邊隔一條路是教二樓。聽已經退休的老教師講,過去那是普通人和1920年以後死的神甫的墓地,解放後蓋樓房時把那塊地方給占用了。當時還準備把這塊地方也用來蓋房子,正好衛生部女部長李德全來學校視察,聽說這事她堅決反對,並且找了當時的省長和省委書記才保住了這片文物。”“那這李部長是天主教徒嗎,她為什麼要保這塊墓地?”“聽退休的郭老師說這李德全是國民黨副委員長馮玉詳的夫人,是20世紀中國婦女裏的偉人。馮玉詳問她為什麼要和自己結婚時她說:上帝怕你作壞事,派我來監督你,那她肯定信天主教了。我該回去了,你要是有興趣到前麵這兩座正在維修的樓裏去看看,西邊是原來教會學校的辦公樓和教堂,東邊是教學樓,你自己走到前麵去看看吧。”

和侯班長分手後迪芳走到西邊一座三層樓的前麵,樓房的當中是教堂,和村裏的教堂一樣,門前也有一排5棵高大的梧桐樹。後麵兩翼的三層樓雖然周圍搭著腳手架但仍有人進出,迪芳走進西邊一個樓道門走上樓梯,發現這老房子的樓梯比現在的新樓房要寬敞,坡度也要小。走到三樓時他想到樓道裏麵去看看,隻見樓道兩邊堆放了不少破家具和廢舊物品,還有液化石油氣灶。沿著樓道往東走,快走到盡頭時有兩個老太太坐在樓道裏聊天,看見迪芳其中一個人說“同學你到這裏來幹什麼,這是學校職工宿舍,破房子有什麼可看的。”“這房子以前是幹什麼用的?”“聽說過去是教會醫務學校的辦公樓和老師們備課的地方,以後蓋了新辦公樓就改成職工宿舍了。同學你記住,以後沒事不要到這裏來亂跑。”“知道了。”

走出樓房時迪芳看見樓道門旁邊貼著一張布告,上麵寫的是T字樓為文物保護單位,樓內住戶在裝修房屋時不能改變原有的樣式與外觀。走到外麵抬頭看看教堂,教堂的屋頂和後麵三層樓的屋頂高度相同,高處的窗戶全部用磚砌死,隻有最低處保留了一排外麵帶有防盜鐵欄杆的窗戶。前麵那5棵高大的梧桐樹樹幹直徑超過1米,枝葉高度超過了教堂的屋頂。走到教堂正門前在一扇鐵門上寫著器材科庫房幾個字,門上方最高處有1890四個字,看來這就是教堂建成的時間了。教堂東邊還有一個很大的石碑基座,石碑卻不見了。

東邊這座樓是一座工字形建築,當中正門前是一個希臘拱門式的門廊,上麵的三角形當中刻有1891四個大字,樓前種的是一排海棠樹。這一排樹比村裏幾戶人家種的海棠樹要高大粗壯的多,樹身上也有古樹名木的牌子。季節尚早,樹枝上那一串串海棠還都是綠色的。走進大門一樓大廳天花板上有一個圓形的水晶吊燈,樓裏麵剛裝修完,地麵是淺綠色磁磚,樓梯兩邊安裝的是閃亮的銅扶手。迪芳沿著前後樓之間的通道走到後樓,上到三樓又沿通道回到前樓,在樓道裏走了不遠見一個教室的門開著就走了進去。

教師裏隻有幾個學生在看書十分安靜,迪芳走到窗戶前往下看,樓南邊隔著一排平房就是學校的圍牆,東麵不遠處就是學校開在南麵一條街的南門。窗戶是兩層的,裏麵一層是白色塑鋼窗,外麵一層是綠色塑料窗,這樣的設計大概是為了從外麵看上去像過去的木窗,不影響樓房的整體外觀。迪芳走到後麵一個位置坐下趴在桌子上閉眼休息,過了不知多長時間,突然聽見有人說話“同學,先到其他教室去,我們要鎖門了。”迪芳站起身走出教室,走到第二衛生學校大門外時他想;到哪裏去呢?到省圖書館去,那裏麵有空調還安靜。走出胡同來到大街上在尚寧侯街站乘上輕軌7號線,7號線使用的是從捷克進口的新車廂,聲音小速度快還有空調。到了西門外的新省圖書館裏麵一看,來的太晚已經沒有座位了,要看書隻能打地攤。

打地攤時間不長有人離開騰出位置才有了座位,看到快7點迪芳才從省圖書館出來。此時天已經陰下來,遠處傳來雷聲和閃電。剛從有空調的圖書館走到大街上感覺熱的難以忍受,向東走過一個十字路口他看前麵有個淩藍市場,走進去找了一家朝鮮風味小飯館要了一大碗冷麵。吃完飯在附近轉了一圈,趕在雨下起來之前找了一家最便宜的地下室旅館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8點鍾以前迪芳就到了秋林街,一進這條街就看見前麵有一個周圍搭著腳手架的建築工地,那座樓房的樓頂中間也有一個很大的棕色圓球,周圍還有幾個小圓球。走到工地前麵時看到那裏掛著一塊木牌,上麵寫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秋林街東正教堂維修工程。下麵還有幾行小字,秋林街東正教堂是1926年由住在省城的俄國僑民出資建設,1928年完工,是本省目前最大的東正教堂。

走過工地一直快走到秋林街的另一頭才是天主教堂,教堂周圍的院牆和房屋剛拆完,改成了一個小廣場,一些民工還在廣場邊上繼續施工,隻有教堂大院原來的大門還立在秋林街的路邊上。走到教堂門前時大門上掛著一把鎖,旁邊有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牌和一個宣傳櫥窗。迪芳走過去看裏麵有關於這座教堂的介紹:本教堂最初是1872年由法國傳教士信學林等人在一塊無主墓地上建立的一座木結構教堂,現有建築是1902-1905年由意大利教會出資加上本地部分教友捐款建成的,旁邊還有關於教區最近各種活動和天主教教義的材料。

沿著教堂的高牆往後走,路邊是剛建成的花壇,種著月季和一些不知名的花卉。在教堂的後麵還有一個院子和一排平房兩座灰色三層樓。門前停著一輛藍色奔馳轎車,迪芳快走到門前時從院子裏走出一位身材高大,滿頭白發戴眼鏡穿白襯衣藍色長褲的老人,司機上前打開車門讓老人進去,然後自己上車把車子開動。汽車從身邊經過時迪芳發現這輛S380和其他車不一樣,窗戶沒有貼膜,裏麵那位老人的容貌看的非常清楚。走進院子大門時坐在傳達室門前一把椅子上的看門老頭問“年輕人到這來有什麼事情?”“我到教區檔案室找林修女查資料。”“聯係過嗎?”“電話聯係過。她讓我現在這個時間來的。”“進去吧,裏麵二號樓三層,門上有牌子。”“大伯剛才坐奔馳車出去的人是誰?”“教區的蔡主教。”“主教的汽車為什麼不貼膜?”“你說呐。”迪芳想也許主教是想讓更多的人能看到自己,擴大教會的影響才不貼膜。

走進檔案室第一次見到穿黑袍的修女時迪芳不知如何稱呼“孩子你有什麼事?”“阿姨我是昨天和您電話聯係過的師範學院學生。”“我知道了,你稍等我在電子文檔裏找一下。”過了幾分鍾林修女說“找出來了,你來看,這是五十二泉村教堂的曆史記錄,再往下就可以查到曆任神甫的檔案材料了。你坐下,在對麵那台顯示器上看一下,查完後你到樓下財務室交錢,打印一份你拿走就完事了。還有你們村的教堂現在怎麼樣了?”“有個過去在村裏插過隊的知青現在當了老板,他捐錢修複教堂馬上就要開工了。”“希望它能早日完工重新開放。”

迪芳坐在機器前仔細看了一遍,這裏麵有曆史檔案中關於五十二泉村教堂的早期記錄,曆任神職人員和衛生所醫生護士的材料。信學林神甫曾畢業於醫學院和神學院,1899年離開五十二泉村教堂後在教會衛生學校任教直到1909年去世。高森神甫1899年夏天接替信學林,1915年退休,1920年死於武漢。接替高森的波尼亞托夫斯基出身貴族,是波蘭國王的後代,1929年離開中國回法國。查完資料按打印頁數到樓下交了錢,迪芳拿上打印好的材料走出教區的辦公樓。

回到村裏時古建維修公司的施工隊也剛進村,教堂維修和村委會新辦公用房工程同時開工。迪芳每天白天幫爸爸媽媽幹活,晚上在自己屋裏改他的調查報告。8月初和爸爸一起把家裏的土炕改成了懸炕,8月中旬駱大媽介紹省藝術學校一位姓屈的美術老師到村裏來寫生作畫,租辛家西屋住了10天。8月底的一個晚上,村委會在小學校操場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宣布有關發展民俗旅遊的決定,縣旅遊局也派人前來進行動員講解。康主任說村委會決定從9月開始建設自來水係統,請縣環保局來人指導對有100多年曆史的下水道進行大修,建汙水處理站和中水回用係統,在村北山坡古廟遺址上建一個度假村。

村裏給每戶補助1000元用於改造廁所和屋頂,要求明年春天旅遊旺季到來之前把房頂統一恢複成過去的石版房,門窗也要盡量恢複成過去的樣式,各戶還要安裝門牌號。如果入冬以後辛家懸炕使用效果好,全村都要推廣懸炕,村裏也會給各戶補助。村裏還要安裝太陽能路燈,組織清潔隊負責清運垃圾實行垃圾分類,安裝垃圾焚燒爐,冬天用它給學校供暖。以後禁止在門外亂倒垃圾,亂潑汙水。除了村裏統一建設的公共廁所以外,各戶禁止在外麵設廁所。天冷以後各種農作物秸杆和菜秧盡快拉回去取暖做飯燒掉,不能遺留任何會影響村容整潔的東西。曾在村裏租房住過的省藝術學校屈老師過些日子要帶學生到村裏來寫生作畫,給大家帶來一個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的機會,希望各戶要接待好學校師生。最後他宣布以前在村裏插過隊的駱勇彬已經動員他父親,哥哥和妹妹每人各出20萬元維修教堂,這筆錢如果將來有剩餘就用在教堂辦的門診室裏,免費給大家提供一些常用藥物。

開學後迪芳把他的社會調查報告交上去,錢教授給判了個滿分。11月初教堂維修工程完工,在一個星期天上午舉行了教堂和教會門診室開放儀式。教區蔡主教,市政協林副主席,塗縣長,曹鄉長,駱家兄妹三人參加了儀式。新來的教堂寇神甫對蔡主教和各位來賓表示歡迎,對出資讚助維修工程的駱家兄妹表示感謝。並向聚集在教堂門前的村民和其他教堂教友代表介紹了負責門診室的代修女,從城裏請來的退休主任醫師全大夫和陳大夫,護士郭修女和楚修女。簡短的儀式結束後大家走進教堂參加由蔡主教主持的第一次彌撒,辛家隻有迪芳的媽媽走進了教堂,父子二人都沒有進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