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天地不仁”之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見《老子》第五章,這一句在曆史、政治、文學及影視作品被大量引用,很多人都把它解成對天地的痛恨,以為是說,老天太不仁慈,才給人間製造了那麼多慘劇。不隻是中小學生,不少大學生甚至是某些學者和名人都在犯這個錯誤。m.X520xs.Com
著名畫家、散文家木心的《木心講老子》(《文學回憶錄》)中把老子的這句話解為對天地的詛咒:儒家“天人合一”,“天命不可違也”,獨有老子,一上來就拆穿把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叛逆的氣勢好大!當然,奴隸們不服,反問道:“那麼聖人呢,聖人是最仁的呀。”老子立即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種解釋明顯是把天地和聖人對應“瞎眼天地”和“殘酷暴君”。木心老先生的才華與文筆很讓人佩服,他的散文造詣非常高,能和他相比的人不多,但他在此處明顯曲解了老子的本意。木心由自己的經曆,把老子看得過於憤世嫉俗,其實老子是豁達的,一種超宇宙的宏大。,明以不言與無言之玄義。(以下刪除886字)。
本篇中木心還直接說老子出關是自殺去,實際不是,老子是去尋找真正的歸隱之路。據考證老子西出中原(河南)輾轉多年到了甘肅臨洮附近定居,現在那兒還有很多李姓家族,就是老子後裔,基本可認為老子是隴西李氏始祖,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到隴西認祖。老子的出關是真正的歸隱,他去的都是蠻荒之地,不像某些人在城市附近歸隱,目的卻是等候王侯的召喚,諸葛亮就是代表,劉備三顧隆中,居然能當天來回(實際是在襄陽城外20裏,騎馬一個時辰不到),那還叫隱居?誰敢出關找老子去?恐怕來回幾個月都不夠,而且步步危險,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當然,這樣說不是不尊敬木心先生,而是他的曲解不利於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的文化傳統,核心就是儒道兩家,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進,一個退,所以中國的文人向來達觀,條件好了就是儒,條件不利就是道,蘇軾是最典型的一個,有條件就努力為百姓造福,比如蘇堤,被貶到底就遊山玩水寫出了幾乎是最好的詞和文,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和《赤壁賦》,都極具道家意味。樗木歸一,小國寡民與內聖外王皆可算是天道之存在。(以下刪除1561字)
這兒且不多說。
老子的“道”,其關鍵點在於“無為”式的超脫。曹魏時期王弼版《道德經》在此句下注解為“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中華書局第13頁),意思是天地無為,自在自為,不需要講仁。所以,“不仁”要和“無為”相應和,而絕不是在詛咒天地。首先要明白“仁”是從哪兒來的。
這個“仁”實際是孔子的那個仁。《說文解字》中說,仁,親也,從人從二,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後來被孔子發展為與統治相關的道德範疇,提倡“仁愛”“仁政”,《論語·顏淵》中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禮記·中庸》中說:“仁者人也,親親為人。”《孟子·盡心下》說:“仁者,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