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鶴雅出身不顯,全靠自個兒勤奮讀書方才讀出頭來,中了舉。他眼光卻長遠,眼瞅著如今這世道,隻習國學恐嫌不足,須得加學新學實務,便東挪西湊出一筆錢來,往高盧國一番遊學,又去虞淵國考察一番,還寫成文章,很得人欣賞。不久趕上戶部取士,就有人將其名報到戶部尚書路德漢麵前,謂不可使野有遺賢。
路德漢見他舉止不凡,言談翩翩,在野在朝,頗有人脈,樂得做個順水人情,便召他入朝,入寶鈔提舉司做個副提舉。那沙鶴雅時運到了,做不上副提舉三個月,正提舉忽一病死了,他便升了提舉,主管戶部發行寶鈔一檔子事。
沙鶴雅於經濟事務一道頗有建樹,甫一上任,先穩下地租,又極力主張重與其他各國商議,另行繳納戰敗所貢歲幣。後因所談不合心意,幹脆辭了官,暫避廟堂之外。沙鶴雅人雖退下,聲望仍在,這名聲傳到皇後耳中,皇後便著意結識,見確是個有識之士,又引他與皇帝相見。
皇帝與沙鶴雅相談不算甚歡,隻是他當時剛登大寶,手下無人,又需一大筆錢來整頓軍務。因此許諾沙鶴雅,若能籌集許多錢財,便將戶部尚書之位與他。沙鶴雅應了這話頭,回去悶坐書齋,足想了幾天幾夜,險不曾把那聰明機竅全用盡了,終於想出個點子來。
他稟明皇帝後,拿著往日人脈,尋了四個財力極雄厚的大財主,合起夥來共出了一百萬兩銀子,建了個冶鑄司,掛在戶部名下。有了官名,便可放債發券,名曰“冶鑄券”。此券不流於民間,直由戶部折價買下。戶部卻沒有許多庫存銀兩,需由寶鈔提舉司印了寶鈔來買。如此一來,許多軍務裝備便可用冶鑄券買下,再由戶部印了寶鈔買回。
皇帝見了這奏章大喜,當真任沙鶴雅做了戶部尚書,由他操刀實行,果然購得許多軍需。隻這沙鶴雅倚老賣老,不甚瞧得起皇帝。偶然吃醉了酒,便說皇帝是馬,他確實那籠馬的轡頭,隻要皇帝一日用得他,他終歸能將其馴服。這話傳到皇帝耳中,皇帝自是大為不喜,隻因要用他,不得不強自忍耐。
一時小萌引著沙鶴雅進來,那沙鶴雅穿著高領白綾襖,玄緞鶴氅,高幫皂靴,瘦伶伶一人物,鼻梁上托了副西洋水晶眼鏡。見了皇帝,忙深深一拜。皇帝也含笑道:“老先生請起。朕躬今日身上不適,請恕我歪著相陪。”
沙鶴雅驚了一跳,忙細問幾句,聽得隻是小恙,方才放下心,道:“聖上還應多加珍重,天下萬民可都指著聖上救其於水火呢。”
皇帝忙謙遜幾句,兩人你來我往,客套一番,沙鶴雅才說到正題:“臣日前見到寶鈔提舉司交來的文牘。如今市麵上寶鈔足有六十萬萬兩,到得今日,朝廷花去的冶鑄券也有一百二十萬萬兩。長此以往,臣隻怕物價騰躍,米貴如珠,不利百姓。臣乞停用冶鑄券,不知聖上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