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那冊《清淨真君析疑指迷錄》不錯,近日可還有類似新作,亦或者其他真人、大儒的新著。”
李平安來狀元樓買書,一是曆來習慣,二是有獨家書冊。
狀元樓的東家盧俊,通過免費讀書的窮書生,結識了許多名聲赫赫的清貧文人,主動幫他們刊印個人著作。
唯一的要求就是獨家,其他書鋪禁止刊印。
這個尚處於雕版印刷的時代,出書是極為奢侈的事。
清貧文人寫出來的著作,讓人抄錄幾遍就算出版,請書鋪大規模刊印,動輒數百上千兩的費用。
狀元樓免費幫出書,在文人圈引起了很大轟動。
著書立說,乃人之大幸!
千百年後。
著書之人屍骸化作塵土,連墓地都拆遷了,唯有其著作流傳於世,凡誦讀者皆知世上曾有此人存在!
狀元樓通過賠錢生意,獲得了文人好感。
文人多有官職,或者與官員相熟,在某些事上稍加偏向,極大助力了狀元樓的擴張。
這其中不涉及金錢交易,不違朝廷律法,用牢裏的話叫“雅腐”!
至於如何保證獨家出售,那就容易了,大雍雖然沒有著作權,卻有比著作權更厲害的衙門鐵拳!
劉掌櫃吩咐夥計取來幾冊書,介紹道:“這是國子監王祭酒所著《周禮考證》,這是白雲觀徐真人所書《道德經注疏》……”
新著涉及儒釋道三家,亦有一冊陰陽家名宿的論述。
李平安拿起《道德經注疏》翻閱,開篇寥寥幾句就深受吸引,迅速翻幾頁,徐真人引入儒、釋兩教觀點來佐證道德經。
這等做法有些離經叛道,卻也別有新意。
德高望重的徐真人,才敢如此書冊,換個尋常道士早讓同道打死了。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
當然,徐真人並非道行通天的“修行真人”,而是朝廷冊封的名譽真人。
“都買了。”
李平安從袖口取出銀票,由於獨家發售,價格是尋常書冊三四倍。
金銀換成書籍,必然不會吃虧。
書籍總結了作者的一生成果、功過,誦讀之後,通過作者漫長又短暫的熱人生感悟,可讓人一心頓悟,少年老成。
“況且,幾百年後成為孤本,應當很值錢吧?”
李平安放棄了藏酒的計劃,燕赤霄來了就會謔謔幹淨,藏書總不能吃了、喝了吧!
拎著書出門。
迎麵遇到兩個書生,正議論國朝政策。
“年初便廢除贖罪銀,當今真是仁君、明君,今年開恩科定要竭力以赴,以佐陛下,國朝中興!”
“與君共勉。”
二人精氣神昂揚,迥異於元武朝憤懣幽怨的讀書人。
李平安聞言,也心生期待。
“這世道會有所改變嗎?”
天牢能最快反映世道變化,甲字獄犯官多了世道好,犯官少了世道就壞。
回到庭院。
李平安吃飯、打拳、踢腿、讀書、煉氣、觀想,直至寅時方才入睡。
這般規律生活,枯燥卻不乏味。
……
日升月落。
轉眼到了九月。
秋三月,金旺主殺,萬物枯損。
清晨。
薄霧冥冥。
李平安準時醒來,踩在院中葡萄葉上,發出哢嚓哢嚓的清脆聲響。
灑掃庭除,生火做飯。
一道炊煙升起,烘散了霧氣,小院逐漸清晰起來。
從高處向下看,尋常的庭院中有個白發老者,正慢悠悠的做飯、吃飯。再拔高視角,左鄰右舍,乃至興化坊、京都,九成百姓都如此生活。
大隱隱於市,莫過於此!
世人的目光都放在耀眼處,從他們身上學習經驗,妄想自己也榮華富貴,或者挑出這樣那樣的錯誤,證明他們也不過如此!
任誰也想象不到,平凡的老者竟然得了長生。
李平安推己及人,有時候會想,牆角的乞丐會不會是絕世高手,走街串巷的貨郎可能有驚天身份。
偶爾來了興趣,出手試探一番。
乞丐體內沒磅礴真氣,貨郎也不會玄妙輕功,普通人仍然是普通工人!
李平安吃飽喝足,套上獄卒皂衣,哼著小曲去當值。
“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
來到天牢,早過了卯時。
李平安是牢裏為數不多的老人,自然多受優待,遲到早退隻是尋常,三五天不來當值也不用請假。
門口當值的竟然不是王力,而是新來不久的石順。
石順是石三的兒子,見到李平安連忙躬身,招呼道:“李爺,早。”
李平安疑惑道:“王力今兒沒來?”
石順說道:“昨兒半夜,力哥兒子來了,說王叔起夜摔了一跤,估計……”
秋冬時節,閻王收人。
李平安微微搖頭,回頭報了喪,再登門吊唁。
夥房。
剛剛進門,馬齊就湊過來,點頭哈腰的說。
“李爺,您可是救了咱的命!”
李平安攪了攪飯桶,發現陳米換成了新米,比平日裏稀了不少,說道:“可是城南糧鋪又查封了?”
“您真是這個!”
馬齊頓時心服口服,低聲道:“今早去糧鋪,才發現關門,打聽過才知道,經營者竟然是京衙。”
李平安問道:“京衙哪位大人?”
“全部。”
馬齊嘖嘖說道:“昨兒晚上送來的犯官,從府尹到功曹,全都進了甲字獄,一連串十幾個官老爺!”
“整個兒塌方了啊。”
李平安對官吏貪墨並不意外,當年蘇六兒區區獄卒,就能販賣私鹽串聯京衙上下,這京中可不止一個蘇六。
驚訝的是朝廷,竟然能狠下心一把抓!
天子腳下出現這等大案,可是狠狠打了陛下臉麵。
馬齊問道:“李爺,你說這城南米鋪,過些時日還會開嗎?”
“難!”
李平安說道:“以後乖乖買市價陳米,縱使城南開了門,也別去沾染,別為了幾兩銀子惹麻煩。”
馬齊愕然,剛剛娶了新媳婦,最近正手頭緊。
“李爺不是說,這撿錢的買賣總有人做嗎?”
“現在是新朝了!”
李平安沒有向深處點評,自開春至今,甲字獄的犯人源源不絕。
其他獄卒巡邏、審訊,到底隻接觸部分犯人,負責送飯的李平安感受最清楚,犯官數量逐月遞增。
元武朝吏治敗壞,貪墨成風。
當今想整治哪個,總能輕易尋到罪名!
甲十二獄。
前京城府尹葉大人,盤坐在草席上,麵容清臒,身形枯瘦。
李平安從桶底舀了勺稠粥,倒入碗中,正要提桶離開,忽然聽到犯人說話。
“老丈認得葉某?”喵喵尒説
李平安搖頭道:“不認得。”
犯人瞥了眼飯碗:“這牢裏送飯,稀稠、多少都有規矩,葉某沒交銀子,可吃不到這稠粥。”
李平安詫異道:“你還懂這些?”
牢房裏的各種門道,在讀書人眼中是陰蜮伎倆,上不得台麵。
犯人說道:“京衙也有牢房,葉某每旬都會去看看,見一見民間疾苦。遇到能管的冤案,盡量管管,也算不負寒窗十年!”
李平安沉默半晌,沒問為什麼不清空冤案。
府尹看似位高權大,然而京中貴人太多,一塊磚頭掉下來都能砸幾個勳貴,許多案子京衙沒資格、沒能力去管。
那種不惜己身,縱死也要為民伸冤的青天老爺,整個曆史中也不多見,否則也不會流傳千古了。
大多數官吏都是隨波逐流,好事也做,銀子也貪!
畢竟別人都拿了,偏偏你不拿,位置坐不穩。
李平安解釋道:“先前有犯人通過大人伸冤了,雖然沒能活著出天牢,這碗稠粥就當做好人好報。”
犯人仔細打量李平安,讚歎道:“醃臢牢房竟有奇人,世人若多如老丈,本官也不至於身陷囹圄!”
李平安幽幽說道:“販賣私鹽,偷盜糧庫,可與審案無關。”
貪官終究是貪官,總不能因為大家都貪,就不犯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