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唐大的際遇(1 / 2)

第四十八章唐大的際遇

唐大跟隨著大隊人馬,將無數輛鹽車押送到營口。

路程倒也不遠。但是唐大卻有一些不願意。因為他的妹妹。

唐大因為家庭背景與製鹽有關,故而在遼東分配到了鹽場之中。而且因為遼東漢人少,高麗人多。唐大雖然年輕,但是也被安排成一個小頭目。管著幾個高麗人。

這些人愚蠢之極,連話都不好說。剛剛開始,雙方都是連說帶比劃地。但是時間長了,大家也都懂對方地話了。甚至唐大也懂了一些高麗土話。

畢竟,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產物,而不是相反。

在這一點上,何夕有些過濾了。如果必須學會語言才能交流,那麼世界上第一批翻譯,是從哪裏來地。

唐大等人情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長期合作溝通之下,雙方理解地詞彙量還都很少。但是並不妨礙雙方地交流。就好像我與我家貓主子一樣,貓主子也不會說話。但我能從貓主子,不同的叫聲之中,判斷他是渴了餓了想出門了,還是發情了。

原則上移民安頓,都是以小家庭為主。大家族一定要拆分的。而小家庭是不會動的。

高麗大家族,有了一算一個,都拆分幹淨了。但是小家庭,都不會動的。畢竟,家庭也是這個時代必然,有家人才有牽掛,才好管理。而且家庭本身也是一個互助的組織。

最少在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之前,大多數人還是需要的。

唐大與她妹妹唐小妹就被安置鹽場。先在鹽場周圍建了一座茅草房。隻有幾平方大小。隻有他與他妹妹。好在朝廷管口糧。每天吃飯的時候,讓她妹妹一並去打飯。小孩子不用幹活的。

當時唐小妹就利用這個時間,去大海上揀一些吃的。到了晚上,他們簡單的煮一下,充饑而已。其實這樣的做法,這海鮮也不好吃。不過能填飽肚子比什麼都強。

這也算是勞動人民的智慧。

有他們這個簡陋的風一吹就跑的小家。唐大頓時覺得,幾個月之前,在山東逃荒的事情,似乎已經是上輩子的事情了。

他又看了看鹽車上的鹽。

這鹽都是用筐裝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也算是何夕的失誤。

當海鹽生產出幾十斤的時候,還能用麻袋裝,或者說其他的容具,但是這幾個月,幾乎每天都要出上一大批鹽,具體多少,唐大根本想不到。也算不清楚。

隻知道,是很多很多。這個時候,鹽的儲備,與存放,運輸,都成了問題。

還好鐵鉉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想了很長時間,最後決定用筐。將一些小樹枝,或者藤條,編製固定在一起,雖然有一些縫隙,但是足夠裝住大多少的鹽。再加一個蓋子,就再也沒有別的了。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製造簡單。婦孺都能做。成本低。原材料也不複雜。大木,或許值錢,但是這些小樹枝,藤條什麼的。都不值錢的。

當然了,鐵鉉也值得這種急就章辦法,有很多的問題,別的不說,不放水。一旦淋雨,這鹽立即就化了。但是那又如何?在古代放水的辦法,最好就是油紙,在筐裏麵鋪一層油紙,不敢說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最少能解決一定的問題。

但是問題是油紙從什麼地方來的?

造紙廠最少還沒有產油紙。

就算現在開始造,想要有大量的存貨,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隻能用這個辦法。

至於麵對這種情況的解決辦法。就是多裝一些。反正在鹽場,就鹽多。喵喵尒説

唐大並不知道這些問題,他邊推著鹽車,內心之中一邊盤算著,走路之餘,時不時摸著自己口袋之中的糧票。這是他這幾個月的報酬,他準備趁著這一次去牛莊。好好賣些東西。

他要給妹妹買一身新衣服。給妹妹賣新簪子。等等。隻是他不知道他手中糧票,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