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唐大的際遇(2 / 2)

其實,唐大並不知道。他們的報酬發放,也是因為何夕知道大米到了之後,才決定的。對於很多遼東百姓來說,讓何夕輾轉反側的糧食危機,這些人都沒有印象。

根本不知道之前,有一個多麼危險的時刻。

何夕之前,並沒有向第一批山東饑民發放糧票,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節省開支。壓縮成本。

但是而今危機既然已經過去了。何夕就要補上。才有了唐大拿到他第一次的勞動報酬。而唐大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拿到糧票的時候,根本不敢相信。不敢相信,給朝廷幹活,還發錢,更不敢相信,一個小小的紙片,居然還值錢。

這是唐大這個山東大漢,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

他知道糧票可以換糧食之後,立即在他們最近的一處兌換點。換了糧食。十斤糧食,他扛著走了一夜,才帶到家中,第二天還要正常上工。一夜沒有睡的唐大,根本不覺得困,反而是精神異常亢奮。

在吃飯的時候,他故意少吃了一些。到了晚上,回到家中,妹妹抓了一些海鮮吃了一頓米飯。這米很奇怪,比他們見過的米要長一點。不過,這不重要。能吃就行了。

他們吃得自己的飯,想起了父母淒慘地死去。一時間淚如雨下。

這樣的日子,父母沒有辦法看見了。

即便而今,唐大想起這一點,依然雙眼有些濕潤。

很快營口到了。

他們沒有進營口城,就在城外不遠地方,將鹽車停了下來。這裏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前麵的人卸貨。

本來,各地商人是準備將鹽直接裝船的。但是看了鹽場簡陋的幾乎沒有的包裝。頓時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在海上行舟,很少能不遇見風雨的。這樣的情況,一旦海上遇見風雨,豈不是就嗚呼哀哉了。

但是在鹽的價格上,遼東方麵做出了讓步。他們也不好再說什麼。畢竟鹽是真鹽,看上去比淮鹽還精細一點。一行人商議之後,一起去找楊震。楊震最後形成了一個方案。

那就楊震在營口城外劃出一片土地,建立一個木材加工場。

不造別的。就造木箱。用的不是什麼好木頭的。遼東別的不說,就是木頭多。打造一個木箱,根本不值錢,一箱能裝上幾十斤鹽。將鹽全部裝成箱才能裝船。

有人或許說了,為什麼不用麻袋。

因為不能與紡織廠爭奪原材料。

麻料細細加工過後,成為彩麻布。能值一錢銀子,而麻布,根本賣不上價格。或許今後麻料多了。價格低了。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但是現在,所有飛紡織原材料都必須向紡織廠傾斜。

所以在遼東這個地方,麻袋要比木箱貴的。

至於將來是什麼樣子,就不知道了。

而這裏這個木材加工廠,其實也就是未來的營口造船廠。畢竟在這個時代造船廠,本質上就是一個木材加工廠而已。

唐大等了好一陣子,才算是將他的鹽搞完了。

隨即,他決定入營口城。

其實而今的營口並沒有什麼城牆。更沒有什麼城內與城外。因為營口發展太快了。何夕還來不及做什麼規劃,營口已經突破了何夕的規劃,這讓何夕很沒有辦法。

甚至蔓延到遼河兩岸,形成了一個西城,一個東城的規模。

將來營口會變成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

而唐大根本不知道,這裏幾乎是這幾年才發展起來的。當他進入營口,頓時覺得,這是他從小到大,見識過最繁華的城池,沒有之一。讓他都看花了眼,不知道該買什麼了。

這個時候忽然響起鑼鼓聲。唐大立即靠邊站,他知道,這是有大官出行。

。您提供大神名劍山莊的大明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