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我們在沅陵吃完豬腳粉後,就繼續我們的旅程。
我們一行人出了沅陵古城,搭船過河,向著西南出發。
過了河後,看見如煙的遠山和廣闊的田野,田野中央有一條蜿蜒的古道,一直伸向遠方。
此時,正是清晨,太陽尚未出來,薄霧輕輕地飄浮在田野上方,顯得十分神秘。
古道兩旁均有溪流,溪邊種有許多水杉,此時正是初冬季節,水杉逐漸變黃變紅,金黃、豔紅、綠色的枝葉相互映襯,彩色繽紛。
古道全石板鋪成,窄處80分左右,寬處近1.4米,非常平整,非常好走。
船夫告訴我和蕭遙劍說:這就是楊溪古道,是秦始皇為南征百越而開辟的軍事要道。
我聽了,心裏咯噔了一下,想到:這條古道怎麼我在現代時沒有聽過呢?
聽到蕭遙劍說:原來是秦朝時修的路,怪不得石板路修得這麼工整!
蕭遙劍說得不錯,秦始皇一統江山後,為了鞏固政權,對內製訂了許多嚴苛的政策;對外積極實施防禦,除了修建萬裏長城來抵禦匈奴,還有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廣修公路,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當屬“秦直道”。
“秦直道”位於內蒙古、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
秦滅亡後,朝代變換、滄海桑田,到了清代時,政治的中心移到中原腹地,這條古道一度被廢棄,僅由當地民眾使用;到了現代,在政清民和的社會環境下,秦直道,這條曆經兩千年不變的古道,引起人們的注意。
“秦直道”最讓後人感到驚奇的是,這條道路兩千年來,一直寸草不生!
經過一番考研查證,人們也知道了“秦直道”曆兩千年仍在的原因。
據史書記載,秦立國後,秦始皇指派大將軍蒙恬負責修建道路事項,這從側麵證實了秦朝時候的道路,首先是軍需。
大將軍蒙恬負責修路,實行的是軍事管理,人們不敢有任何怠慢,更加不敢偷工減料。
開工前,蒙恬組織能工巧匠們商量後決定,在修路時,用熟土加堿的辦法。
熟土是指將建築用土在高溫下炒熟。
為了保證不生雜草,更在熟土中加入了大量的堿,然後鋪在路麵上,再用人工夯實,經過這樣的處理,路麵上再也長不出草來!
這樣修路當然費工費力,據記載,單單“秦直道”的修建,前後耗費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
但是,古人將智慧,用於想萬全之策,建的是千年之道!
言歸正傳。
在田野中,我們沿著古道前進,隨著太陽出來,薄霧散去,在不遠處,看見寬闊的沅江,原來我們一直都在沿著沅江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