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嶽打仗還不錯,可是讓他去管理後勤搗鼓鐵路就有點強人所難了,這一點羅傑當然是知道的,所以具體的事情都並不是他負責,而是由專人協助管理。之所以讓朱青嶽負責此事羅傑其實還是看中了他的名聲,更確切的說是打仗打出來的凶名。
眼下羅傑手底下但凡在日本打過幾仗的師級軍官都被國內的報紙給吹上了天,甚至就是前線都沒上過幾次,絕大多數時候都窩在後方維持治安的幾個師長也被吹噓的快要飛上天了。
如此吹捧之下瓊崖的名將數量自然是飛速飆升,根據最新統計這幾乎都能湊成一百單八將了,而且似乎各大報紙真的很有默契的要往這個數字上湊,甚至還有好事者給每個將領都起了個外號,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要不是擔心暴露情報被新聞管製了很多,恐怕一家家的報社們都恨不得發揚後世狗仔隊的精神將他們祖上八輩都查個一清二楚,好滿足諸多民眾的追星心思。
在這諸多的將領之中,尤其是以朱青嶽宋英輝等等老資格的將領名聲最顯,朱青嶽也真的如同他的名字一般被吹噓成了衛青在世,嶽飛附體。
雖然隻是吹捧之言,但在軍閥之間他卻是的確凶名頗盛,想想看,能夠半個來月打下大半個九州島的人能是省油的燈麼?日本人是多難啃的硬骨頭諸多軍閥又不是沒見過!所以由朱青嶽負責挑大梁收攏鐵路沿線的權力是最適合不過了——他夠嚇人,而且年輕。
年輕人麼,總是愛衝動的,說不準一衝動就開著坦克去接受鐵道了,這可比宋英輝那些老成持重的人嚇人多了。
羅傑要收鐵路那就是擺明了跟那些軍閥們玩明搶,隻要是稍微有點實力的就不會不在下麵搞小動作,沒有一支強力的拳頭放在明麵上根本鎮不住場子。
而且羅傑也打定主意了,他之前守著南方的一畝三分地不願意和其他軍閥諸多衝突是不希望軍閥內戰削弱國家的實力影響對日作戰。可現在不同了,日本的覆滅已經隻是時間問題,瓊崖的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收複蒙古,這樣一來就肯定要和蘇聯衝突。
蘇聯人不是日本人,他們的機械化力量很強,要和他們作戰肯定要動用大量的機械化部隊,這樣一來對於後勤的要求就更高。
瓊崖的核心勢力在南方,想要到北方和蘇聯作戰沒有一個暢通的鐵路網是絕對不行的,為了這個目的對於鐵路網的整頓維護和升級新建是勢在必行,而羅傑也不介意殺幾個阻撓此時的不開眼之輩來殺雞儆猴,反正眼下的民國各個派係包括校長的中央軍在內能夠擋住朱青嶽手底下四個新編師的勢力根本不存在。
有了強悍的武力作為保證,再加上擁有著收複東北的大義,任何想要搞小動作的勢力都必然要掂量掂量到底值不值。也許最開始的時候軍閥們會推三阻四,表示各種困難不願意配合,可是羅傑相信,隻要朱青嶽的裝甲集團開到他們家門口,他們一定會通情達理的配合行動的。
將一切都交給了朱青嶽處理之後,羅傑便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外交事務上來了。
前線的戰局已經不需要他太過操心,在戰局順利的情況下羅傑的聲望也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受益於此國內的局勢也相當安定,沒什麼人敢在這個時候跳出來紮刺,就連一向和羅傑不對付的校長和汪氏也再不出聲了。
眼下最讓羅傑頭痛的事情就是來自國際上的壓力了,自從蘇聯參戰以來,英法美甚至是德國的外交官們都走馬燈似的往他這裏跑,每一次的話題總是免不了放日本人一馬,好讓日本人能把自己仍然多達百萬人的龐大軍隊拿出去和蘇聯人死磕。
一直想要將日本人一棍子打死的羅傑最開始的時候的確是很強硬的不願意接受這些調解和日本人談什麼條件,不過後來不勝其煩的羅傑也想通了,其實自己真的沒必要和日本人繼續死磕。
反正日本人已經沒什麼翻盤的可能了,而他又不是真的必須要親自占領東京,隻要到時候能夠拉著部隊去東京逛上一逛維持一下治安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也算可以了。
再說東京也是許給了蘇聯人的地方,自然還是要由蘇聯人出力打下來的,隻要東京陷落,日本人的投降也就是必然了,他們瓊崖坐享其成總是比和困獸猶鬥的日本人繼續搏命來的輕鬆。
即便是最後蘇聯人不給力沒能打下日本東京,被日本人灰溜溜的趕回了西伯利亞吹寒流去,那到時候他再繼續接替蘇聯人的遺誌進攻東京好了,到了那個時候東京是被他們瓊軍打下來的,蘇聯人要是還想要就要大出血一番,對於坑蘇聯人的事情羅傑一向喜聞樂見。
而那個時候蘇聯已經被日本擊退,對於歐美各國來說日本最後的利用價值已經被榨幹,那麼瓊軍對日本的攻擊行動的阻力也就會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