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二戰結束後,第二次工業革命都搞了好幾年,打開世界的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再也不是大航海時代那樣,用炮抵著對方的腦袋,一邊打劫原材料,一邊傾銷工業產品的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了。
而且在二戰結束期間,為了打贏德國,美利間向盟國輸送了大量的物資進行援助,其中光是蘇國就收到了美利間援助的一萬四千多架飛機,四十萬輛軍需卡車,兩萬多輛坦克和近四萬輛摩托車,正是在戰爭工業的刺激下,美利間的技術、生產效率和產能也是一路狂飆,已經遠遠超過了瑛法德這樣的老牌工業強國。
如果按照當時的工業生產能力來劃分的話,像我國、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還處在農業社會,瑛法則屬於工業半殘廢國家,所以隻有美利間的生產能力和技術獨占了一個檔次,哪怕是放在後世其實也差不多。
了解完這個情況之後,或許大家就能發現,當時的美利間空有碾壓全球的生產能力,但卻沒有與之完全匹配的消費市場,再說美利間援助歐洲的本質,其實就是打算把自己消化不掉的產能和技術輸出到歐洲,然後再用自己國內強大的消費市場,來承接歐洲各國大部分的產能。
說的再直白點,美利間此舉就是把歐洲變成了自己的工廠,進而再反過來綁架歐洲的經濟。在馬歇爾計劃的具體執行流程中,美利間先是貸款給歐洲各國,然後歐洲再進口美利間的商品用於重建,同時,美利間的公司也開始進入歐洲市場,並大量收購或者直接入股當地的公司,特別是法國和德國,有一大批企業被美利間人賤價收購,雖然表麵上仍是德法公司,但是背後有股東都變成了美利間人。
比如在二戰期間幫助ns毒殺了一百多萬猶太人的法本公司,二戰結束後,所有和ns有關的企業都要被清洗,但法本公司背後有美利間人當後盾,隻是被拆分成了三家公司,分別是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在後世已經都發展成了世界化工巨頭。m.X520xs.Com
另外還有五常裏唯一舉過雙手的法國,在經過馬歇爾計劃的一番扶貧之後,國內由美利間人直接或間接承辦的分司都多達三四百家,而且美利間的資本甚至還控製了法國人造橡膠產能的百分之九十,電子科技技術領域的百分之八十,農業機械的百分之六十五,機床和電氣生產的百分之二十。
美利間人通過馬歇爾計劃即掙到了錢,還賺足了臉麵,並且在經濟上還牢牢控製住了德法兩個工業強國,等於是躺著就把錢給掙了,數錢數到手抽筋。
如果當時美利間任由歐洲擺爛下去,那他們國內膨脹的產能怎麼向外麵輸出呢?無處安放的資本又怎麼滲透到歐洲諸國呢?美利間的這一套新玩法,在後來的幾十年裏也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首先就是冷戰期間,歐洲毫無意外的站在了美利間這一邊,大家要知道,二戰期間,如果不是蘇國硬扛住了德國人的進攻,歐洲可能早就被動一體化了,蘇國在二戰期間總共損失了兩千六百多萬人口,而歐洲部分也被打成了一片廢墟,按理說蘇國才是最迫切需要援助的國家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