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6章 業務再增加(1 / 2)

幾張桌子而已,何雨柱沒有麻煩服務員,自己就能搞定,也就十幾分鍾,星期八的門口就多了幾張很有特點的桌椅板凳,感覺立馬又不一樣了,過路的人紛紛駐足,帶著好奇過來圍觀,然後不由自主的就走進了店裏,沒過幾分鍾,他們就捧著一杯咖啡出來,坐在剛擺好的餐桌前,看著芸芸眾生,這感覺真他媽爽~

一個小小的點子就拉動了GDP,何雨柱也感覺很自豪,當然了,他也不是在乎這點錢,作為穿越人士,還不至於為了這幾毛錢而高興,他高興是因為成就感,那你會說了,不就是多了幾張桌子嘛,至於這麼高興嘛,

唉,在創業初期,任何一個靈感都會讓你激動,因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想法總比沒想法強,如果沒想法,那就意味著你就止步於此了,之後也別再投入,能掙錢就繼續幹,不掙錢就趕緊撒吧,再投錢就相當於打水漂了~喵喵尒説

由於營業額的刺激,何雨柱又萌發了一個念頭,那就是外賣,沒錯就是外賣!

他在國內就已經搞過,但如果你以為這個年代沒有外賣,那可就錯了,其實最早的外賣是源於美利間,最開始是20世紀中期,以交通樞紐交界處為主的,即拿即走的三明治。但是這種形式和後世的外賣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很多人估計不乎等,離我們認知的外賣形式最近的,其實是針對於黑人和普通勞工的餐廳外賣。在20世紀的30~50年代,民權運動開始的前夕,很多種族隔離的餐廳是不允許黑人堂食的。

在那會兒,如果黑人點餐,就必須通過外賣的形式打包帶走!另外還有還有勞工!

美利間的工業化,致使越來越多的勞工需要每天坐很遠的車才能到上班的地方,他們也想中午吃熱的食物,所以在那時,最受勞工們歡迎的就是類似周打蜆湯(ClamChowder)這種可以再加熱又美味的濃湯,

可以清楚的看到,可以帶走的濃湯外賣30美分一份~

但不知為何,所有這些都沒能在更廣大的美利間的主流人群裏火起來。而真正點燃美利間外賣這個導火索的,其實是地地道道的中餐廳,你沒聽錯,就是中餐廳!

形式就是“派發菜單”,像這種廉價又好用的推廣方法,就導致了信息如洪水般的湧入針對人群,但同樣也帶來了蜂擁的抄襲,直到某一天惹惱了全美針對的人群,那後果就是不停的抱怨。抱怨一再升級,最後演變成某一個人群帶來新的推廣方法!

中餐的外賣從美利間東海岸火到了西海岸……

華人極度靈活的適應能力,最後上升到市場上的推廣成功,老實說,有些形而上學。其實中餐廳之所以能推動整個美國外賣的行為習慣,主要還是依靠三點,“廉價、快捷、風雨無阻”

在美利間學習生活過的人,大部分都有一個類似的經驗,那就是無論節假日,無論幾點,美式中餐廳永遠都在那,靠譜而廉價的躲在一個髒亂差的街巷裏。

假如淩晨兩點,你酒醉肚餓,那唯一在街道裏還開著門的,就隻可能是中餐廳,不會再有任何其他店鋪了。假如到了感恩節、聖誕節,出門能找到開門的還是隻有中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