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除了渣,啥都好(1 / 3)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度一統,曆時近20載,其間戰亂連年,大災大旱不斷,百姓傷亡慘重,十餘二三……

劉秀創建的王朝麵臨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大地盡快的恢複和發展,劉秀果斷選擇息兵養民。

例如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時,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趁匈奴內部生亂,實力衰弱之際發兵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

這要換了楊廣之流,可能就答應了,興衝衝去打仗,但顯然劉秀不是楊廣,好大喜功也跟他不沾邊,所以他拒絕了,堅持發展民生。

楊廣:被踩的人換了?哦,換朕了!

楊堅@楊廣:你就不說點啥?

李世民:亡國之君,他有那個臉說嗎?

楊廣:“……”

我忍!

劉秀非常勤政,應該說成為明君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勤政,再加上強大的政治能力,才能成為明君。

劉秀也不例外,朝廷初立,百廢待興,他要做的事很多,所以勤政是基礎,總結一句話,時間很緊,任務很重。

他多次發布釋放奴隸和禁止殘害奴隸的詔書,讓從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隸的問題得到改善,也讓戰亂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他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百姓賣身為奴的現象得到減少,發放糧食賑濟百姓,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

罷免貪官汙吏,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大力裁撤官吏,合並郡縣,極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重點說說整頓吏治這一塊啊,劉秀表現得非常嚴苛,當然,是對官吏的嚴苛。有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集團奢侈腐化的積弊,劉秀上位以後即大力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吏,選拔賢能為地方官吏。

他對地方官吏要求非常嚴格,賞罰都從重處置,有功者重賞,有過則重罰,經過他一番整頓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的美譽。

對官吏嚴苛,這事兒隻能說有利有弊,利處自然是官場風氣為一一變,貪官汙吏逐漸退場,至於弊處……

同樣是因為嚴苛,導致了一些高官因為一些小過錯而受到嚴懲,例如大司徒伏湛因為沒有報告河南尹和司隸校尉在高廟爭執的事而被罷官。

大司徒韓歆因為多次直言進諫而被罷官,最終受責自殺,大司徒戴涉因為舉薦的太倉令犯罪而受到牽連死於獄中。

大司空宋弘因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彈劾上黨太守而被罷官,大司空朱浮因賣弄國恩而被罷官。

三公貴卿,戰戰兢兢,高官顯貴,小心翼翼,以上種種,不得不說確實是劉秀的過錯。㊣ωWW.メ伍2⓪メS.С○м҈

但你如果聯係他的另一個目的,即中央集權的話,那你會發現,他專門打擊的就是三公高官。

同樣是因為西漢出現的問題,即三公權重,所以劉秀漸漸將三公權柄下移,雖然設立了三公的位置,但一切行政大權都被他劃歸給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

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尚書仆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分掌各項政務,其下設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

至此,天下事皆稟尚書台,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三公,至此徹底成為備胎,雖位高,權力卻小,也就能給皇帝遞些建議,幹著參謀的事兒。

所以,前後聯係一下,你就會發現,秀兒之所以打擊三公,處置伏湛、韓歆、戴涉、宋弘、朱浮,其根本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奪權。

這就像朱元璋廢丞相一樣,都要先讓丞相犯錯,啥?你說沒犯錯咋整?那嘴長你身上,別人犯沒犯錯還不是你一句話的事兒。

秀兒隻是沒有老朱這麼狠,老朱廢個丞相,砍人無數,至於秀兒,手上雖沾了官員的血,但是很少。

朱元璋:秀兒確實厲害!

劉秀:重八,你別太過分?

朱棣:叫你一聲秀兒不可以嗎?

劉徹:老四,欺我大漢無人?

嬴政@朱元璋:老朱,人都叫你重八了,這你能忍?懟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