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年5月24日,劉詢下詔立皇子劉奭,也就是他與許平君的兒子為皇太子,並大赦天下。

公元前64年3月26日,立婕妤王氏為皇後,即邛成太後。

劉奭,柔弱仁慈且偏愛儒學,見父親多用文法吏,以嚴法治國駕馭臣子,很不理解,且大臣楊惲、蓋寬饒等人坐譏辭語為罪而誅,常侍—燕從容也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劉詢見此很不高興,說: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接著歎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這話確實沒說錯,劉奭執政後,大漢江河日下,不過數十年就被王莽竊取,可歎劉詢一生努力,盡付流水。

公元前54年正月,匈奴稱臣後,劉詢便削減了軍費開支,並按大司農中丞—耿壽昌的建議設常平倉供應軍需、平衡糧價,減少漕轉。

常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國實行的平糴法,朝廷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荒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

範蠡、管仲也有類似的思想,至劉徹執政時,大臣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城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

劉詢即位之前,每年漕運運糧四百萬斛到京師就需要動用關東漕卒至少六萬人,消耗非常驚人。

因此耿壽昌建議就近購買三輔及弘農、河東、上黨、太原諸郡的糧食,認為這足以滿足京城所需,且可將漕卒的名額減省一半。

同時又奏請將水產稅增加三倍,哦,當時這水產稅還叫海租,盡管早在五年前,趙充國就已有趁低價在金城郡購進糧食儲備的建議。

時隔五年,耿壽昌終於將之奏請實施,並將試行的範圍由金城一郡擴大到整個北邊,這已然說明,大漢這些年來積蓄的糧食已經到了足夠支撐這個龐大計劃施展的地步。

糧價的長期低廉,則正好說明實施這一計劃的內外部條件,到這時候都已經完全成熟。

這兩個條件的滿足,也讓常平倉的設立具有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意義,一旦正式施行,成功的希望便有了相當的把握。

雖然禦史大夫—蕭望之,認定耿壽昌的建議完全是:費錢之舉,勞民之行,恐會給百姓帶去禍患,因此極力反對,但劉詢仍然批準施行。

耿壽昌的改革很快便收到了成效,漕運也因此而通暢,眼見這方法居然這麼好用,劉詢隨即下令在邊郡各地建造糧倉,在糧價低時加價買進、糧價高時降價賣出,以平抑糧價,取名常平倉。

常平倉的設立,是以國家的財力為後盾、以改變市場供應量的手段來達到穩定糧價,調節市場的目的。

既能減輕穀賤傷農,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又能讓國家常年掌握著一定數量的糧食儲備,以維持邊防的穩定,實在是一舉兩得。

(所以那些穿越小說中,穿越者跑過去獻計說設什麼皇家糧倉,平抑糧價是真的讓人無語,拜托,古人真不傻的!)

此外,針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象,劉詢即位後,先後三次詔令把那些相當有錢的豪強遷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後將其土地充為公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