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5年,嬴政令盧生、韓終等人尋訪仙跡,以求長生之藥,這自然沒尋到,畢竟仙人什麼的真心不存在。
對於嬴政這種離譜的行為,有儒生上書勸過,但沒勸住。此外,博士淳於越上書建議嬴政應該繼續實行分封製,嬴政下令讓群臣討論。
討論的結果就是……時任丞相的李斯強烈反對,認定分封製已經不合時宜,郡縣製才是最好的。
李斯當時的影響很大,這份言論最終促成了嬴政下令焚書禁書的結果,規定史書不是秦紀的都燒掉。
不是博士(就管國家藏書那官兒)不能收藏《詩》《書》以及百家言論,私人藏書,燒了!
有聚眾討論《詩》《書》的,殺之棄市,借古諷今的,夷族。
官吏知道但不舉報的,同罪,命令下達後三十天不燒書的,臉上刺字流放。
百姓隻允許保存醫藥、占卜、種植這幾類書籍,當然,如果願意學法令,那非常歡迎,你可以拜官吏為師。
以上種種,是為焚書,且確有其事,可能也是因為毀了諸子百家太多的書,砸了儒家的飯碗,所以坑儒一詞出現了。
比如西漢名臣桑弘羊就曾拿這事兒罵儒生,說:故秦王燔去其術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
之後,劉向作《戰國策》繼續沿用這一論調,班彪、班固撰寫《漢書》也是沿用這個論調,魏晉時,《古文尚書》一書中正式出現“焚書坑儒”一詞。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儒生孔甲侍奉陳勝,對,就是那個掀起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家夥。
《史記.儒林列傳(一).卷一百二十一》原文: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蓺從此缺焉。
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
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這段記載很有意思,也非常精辟,尤其是其中“焚詩書,阬術士”一句,焚書?是真的。坑儒,抱歉,人坑的是術士,阬,亦作坑。
至於孔甲為什麼要幫陳勝?秦焚其業,積怨而發唄!這就說得通了,誰讓你砸人家飯碗呢?這不造個反你還以為儒生是好好先生呢!
嬴政:哦!理解了,焚書之後應該殺人的,整個一條龍服務!
孔甲:“……”
我現在逃,還來得及嗎?
說回正題,求仙問藥,這事兒幹了很久,結果啥都沒得到,反而讓徐福那癟犢子騙了三千童男童女……
嬴政感覺被騙了,於是令禦史審問諸生,結果這些人互相揭發,牽連出了四百六十多人,嬴政怒了,合著還是團夥作案,就把朕當傻子忽悠?
一聲令下,那個誰,白起……不是,就那個誰,挖坑,別讓人說老秦人不地道,咱們管殺還管埋,整個一條龍服務。
是日,大秦鹹陽城外,四百六十餘術士皆感受到了大地的厚重,嗯,直壓得人喘不了氣那種。
白起:???
為什麼挖坑的事兒會想到老夫?
既然求不得長生,那便再看看這個王朝吧!
懷著這個念頭,公元前210年,嬴政開啟第五次東巡,途中於沙丘宮去世,真就是生於何地死於何地,生於趙地亦亡於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