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接前文!
倭寇侵略朝鮮,不過兩個月便拿下了朝鮮大半國土,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義州一帶尚未為倭寇所陷。
當時的朝鮮國王李昖認識到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不可能光複朝鮮,於是連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
這些使臣除了向萬曆皇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還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禦史甚至是宦官,並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欲讓明朝盡快出兵援朝。
對此,萬曆皇帝非常猶豫,倒不是怕了倭寇,實在是朝鮮的態度太讓人麻爪。
在戰爭爆發前夕,明朝就通過在倭國的華人以及琉球這個藩屬國的渠道,得知倭國欲要入侵大明的情報。
但朝鮮,你要說他之前完全不知道這事兒吧,實在難以讓人相信,畢竟連琉球都知道,朝鮮的實力難道比琉球還差?信息這麼不對等?
所以,事實就是,朝鮮知道倭國欲要入侵明朝,但是他們擔心明朝因此指責朝鮮私通日本所以主動隱瞞了這件事。
可能,他們以為倭寇入侵大明是像上一次一樣,從海上到達明朝沿海侵略,而忽略了倭寇可能走朝鮮陸路的可能,所以,後麵倭寇入侵時,朝鮮抓瞎了,這……跟情報說的不一樣啊?
讓人無語的就是這兒,明朝通過琉球和在倭國的途徑,早已知道倭寇將要入侵的意圖,同時還聽說朝鮮已經屈從倭國,要做倭寇侵略明朝的向導。
明朝拿這些情報質詢朝鮮,朝鮮大臣韓應寅連忙向明朝解釋,並表示琉球的情報乃是誣蔑朝鮮的流言,表示朝鮮非但沒有想做倭人向導,反而嚴詞拒絕了倭國借道的無理要求。
朝鮮方麵的解釋,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明朝的疑慮,但當時依然有朝鮮勾結倭寇,為倭國先鋒的說法。
所以,明朝隻能不斷派人打探情況,以便弄清事實真相,不然,要是朝鮮已經投降,和倭人一起給明朝下套咋辦?
隨後,朝鮮不斷派出使臣,希望消除明朝的疑慮,出兵援朝,明朝這邊,經過多番討論,最終還是決定出兵,自家小老弟,不幫忙實在說不過去嘛!
萬曆二十年六月,朝廷派戴朝弁、史儒兩將率軍過江入朝救援,這第一批明軍共一千餘人。
有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軍出征,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軍糧問題,由於朝鮮無法提供軍餉,所以朝廷直接撥餉給明軍,同時賞賜朝鮮國王2萬兩白銀。
話說華夏援救他國戰爭,神奇之處就在於,打輸了,虧錢虧人啥都虧,打贏了,一樣虧錢虧人,就賺個名聲!
糧食轉運不便,所以朝廷非常希望朝鮮本土能夠提供糧草,哪怕是要明軍掏錢購買也行,運糧實在耗費時間。
但讓人無語的是,朝鮮此時對於地方已經完全失控,地方官員多數避難逃亡,已經無法知道地方詳情,更別提糧草支援了!
得嘞,明朝表示明白,幫忙是指望不上你了,別添亂就行。
對此,朝鮮做出的回答是,幫忙不行,搗亂闊以!
具體表現為:明軍渡江後不久,朝鮮政府便一再催促明軍南下,為了大軍的指揮權,明軍將領和朝鮮大臣還曾起了口角。
呐,真就是幹啥啥不行,奪權第一名,讓他們指揮,開嘛玩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