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公元1593年,即萬曆二十一年正月七日,明朝東征軍在主帥李如鬆的率領下,兵臨平壤城下。
彼時,盤踞在平壤城中的是倭國將領小西行長率領的侵朝倭寇第一軍團,這貨據說是倭國戰國時代非常出色的名將。
當然,主帥李如鬆並不關心什麼名將不名將的,因為他打的就是名將,這位龍裏龍氣的將軍,即將上演一波平安格勒戰役。
言歸正傳,次日拂曉,明軍向平壤城發起總攻,甫一開始,明軍便出動了上百門百出佛郎機。
龍裏龍氣的李將軍,騎著高頭大馬,二話不說,就下令對著平壤城頭:開炮~
轟!轟!轟!
天雷戰響,平地起波瀾!
在明軍大炮的連續轟擊之下,平壤城上,守城的倭寇頃刻間被炸得人仰馬翻,據說連小西行長的將旗都被炸飛了……飛了,也不知道飄哪去了?
隨後,明軍炮火開始延伸,轟擊平壤城內各個要點,那炮彈就跟不要錢似的,瘋狂擊打在平壤城上。
估計小西行長都懵了,不是,一言不合就開炮,明軍一向這麼狂猛的嗎?不是說禮儀之邦嗎?不得先聊兩句?
開嘛玩笑,跟畜牲有什麼好聊的,對牛彈琴不知道?白費那功夫幹嘛?
很快,明軍第一輪炮火結束,各攻城部隊開始登城,平壤城各處城門立刻陷入激烈交戰。
平壤倭寇在小西行長的督陣下拚死抵抗,依托堅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槍不斷射擊,同時把煤油澆下焚燒雲梯,明軍攻城部隊傷亡迅速擴大。m.X520xs.Com
臨近午時,戚家軍在大將吳惟忠的率領下,經過激烈的戰鬥攻克城北製高點牡丹峰,全殲倭寇兩千多隻,城內倭寇立刻亂作一團。
見此,李如鬆迅速傳令全軍,限午時之前攻下平壤,於是乎,明軍將士蜂擁而前,火銃營和虎蹲炮更是被推進到平壤城下實施近距離轟擊。
此戰,戚家軍大將吳惟忠胸部中彈,仍堅持死戰不退,李如鬆在前線督戰時,坐騎被倭寇火槍擊中,立刻爬起來換馬再戰,其弟李如柏頭盔中彈,兄弟二人皆毫無懼色,指揮若定。
《明史》:如鬆馬斃於炮,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
主帥如此鎮定、果敢,將士豈能惜身不前,在巨大的精神鼓舞之下,明軍將士紛紛開啟了狂暴模式。
這一天正午時分,一萬名化裝成朝鮮軍的戚家軍和遼東鐵騎利用倭寇麻痹輕敵的弱點,攻上城南的蘆門。
隨即,一刀砍倒倭寇軍旗,插上明軍旗幟,見此,明軍大受鼓舞,不斷攀上城頭,歡呼聲響徹雲天。
城頭倭寇聞訊,紛紛棄城而逃,隨後七星門也被明軍大炮轟塌,明軍騎兵突入城內,在普通門督戰的小西行長立刻下令殘部退入城內各土堡死守。
彼時,平壤城內,倭寇殘餘兵力約九千人龜縮在練光亭、七星門、普通門三座大土堡及周圍的十幾座小土堡裏負隅頑抗。
由於道路狹窄崎嶇的緣故,明軍的大炮推不上去,加上倭寇火力很猛,進攻部隊傷亡很大。
主帥李如鬆見此,果斷停止強攻,采取圍三缺一的戰術,留出南麵大道,誘使倭寇突圍。
同時,派信使給小西行長送信,表示倭寇敗局已定,為避免雙方不必要的傷亡,隻要你們撤出平壤,明軍將不予攔截。
小西行長接到李如鬆的信後猶豫不決,不突圍吧,早晚得死,突圍吧,又怕這位龍裏龍氣的明朝大將坑他一把。
實在難以抉擇,當然,戰場上急速變幻的形勢沒讓他猶豫太久,很快便迫使他發起突圍。
那一日天黑後,倭寇派出斥候查探,見無明軍攔截,各土堡內大隊人馬立即蜂擁而出,借著夜色掩護向城南逃去。
一路上暢通無阻,倭寇很快衝出城外,而在平壤城南不遠即是大同江,時值隆冬,十裏寬的江麵全部冰封,走那裏肯定能有生路。
倭寇們是這麼想的,巧的是李如鬆也是這樣想的,於是,在倭寇騎兵部隊迅速通過江麵,大隊人馬爭先過江時,炮火降臨了。
早已隱蔽待命的明軍火炮突然開火,向江麵開展雷霆轟炸,頓時,江麵的冰層被炸開無數條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