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史上十大抗倭名將,第九位,劉永福!】
借用國父孫先生的一句話:餘少小即欽慕我國民族英雄黑旗劉永福!
所以,各位可曾聞黑旗軍之名?
張之洞:黑旗不去,法虜不安!洞敬其為數千年華夏吐氣,故竭力護持之,洞於邊事大局已無補救,不過欲保全一義勇奇男子耳。
袁大頭:老頭子還在呢?
雍正:這黑旗比前明戚家軍何如?
袁大頭:比清軍強,嗯,強很多!
雍正:……
公元1837年,即清朝道光十七年,廣東、欽州、防城司屬、古森峒小峰鄉,劉永福出生了。
劉永福祖籍福建、汀州府、上杭縣,於明朝弘治年間遷至廣西、白州衙、前村,務農為生。
此後,其父劉以來、叔父劉以定舉家遷往廣東、欽州、防城司屬、古森峒小峰鄉定居。
兄弟倆安家後,除了務農耕種外,還兼作些小買賣,劉以來甑酒零沽,劉以定屠豬挑售,家境漸有起色。
十年間稍積餘資,建起一座一排三間的泥磚屋,經濟好轉,終於有能力娶妻生子。
那一年,劉以來四十歲,娶鄰村再婚婦陳氏,於公元1837年10月10日生下獨子劉永福。
起初,劉永福還叫劉建業,因為有個同母異父的哥哥李保哥,所以他小名又叫劉二,諧音劉義。
劉永福年幼時,他叔父劉以定沾染上了賭博的惡習,劉家再度敗落,兄弟倆隻得分家。
隨即,劉永福家遷往北雞村,卻不幸碰上土地歉收,一家人辛勤操勞一年,卻連溫飽都不能維持。
劉以來隻好退田棄耕,轉而向山裏人收購香菇,加工後拿到鎮上出售,賺取些蠅頭小利。
母親陳氏則靠著幫人接生,禱神祈福,拿些微薄收入貼補家用,但這些錢遠遠不夠全家人生活,所以,家境依舊貧困。
劉永福八歲那年,父親劉以來因為香菇生意越來越難做,無法掙錢養家活口,便在一個堂兄的勸說下,將家產變賣作盤纏,舉家搬到上思平、福新圩,幾年後又搬到平福河對岸的遷隆峒。
十三歲時,少年劉永福被雇為船工,掙些小錢,閑暇時就回家練習武藝。
16歲,那一年是劉永福一生最昏暗的一年,一年內,連續喪父、喪母,喪叔父。
兄弟倆隻能變賣家產來償還父母生前欠下的債務,隨後投奔相鄰的高鳳村,他父親的朋友陸二叔家。
這期間,劉永福曾趕往越南、芒街打工,後來又回高鳳村打獵或當船師維持生活。
公元1857年,即清朝鹹豐七年,這一年,劉永福20歲,因兩廣地區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巨大,反清起義風起雲湧。
劉永福兄弟倆為了謀生,便投奔了欽州、那良人鄭三領導的起義軍中,沒錯,他造反了!喵喵尒説
但很可惜,造反沒多久後,哥哥李保哥去世,到這裏,劉永福的近親一個也無,真個成了孤家寡人。
此後,劉永福在鄭三軍中待了三年,倒是沒和清軍打過,相反,他跟其他起義軍打過。
那一戰,劉永福受了重傷,差點丟了性命,公元1860年,23歲的劉永福改投農民軍首領吳二,但因待遇不好,很快改投王士林。
很明顯,這時候的劉永福不過跟我們這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樣,沒有雄心壯誌,也不奢望封侯拜將,隻想……活下去!
此後,劉永福整整在王士林麾下當了五年兵,別問為什麼能待這麼久,問就是有飯吃,餓不死。
在王士林麾下剛開始那兩年,待遇挺好,每人每天有白米一斤、錢20文。
但過了三年後,待遇漸漸變差,縮減為每天隻發一斤米,錢沒了!之後更差,連一日兩餐都無法保證。
沒辦法,在公元1865年,時年28歲,活不下去的劉永福又改投到黃思宏軍中。
倒黴的是,劉永福投軍不久,黃思宏便離開軍中,以致於軍中無米可發,每人每天隻有錢18文,劉永福隻能喝粥度日。